秦末刘邦是小喽喽,为什么刘邦能带着老乡成就大业?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为什么刘邦能带着老乡成就大业?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了解历史的同学可能都有一个疑惑,那些白手起家的皇帝像刘邦和朱元璋,他们自己本身没有什么文化,而且他周围的那些出色将领出身也不怎么好,都不是饱读兵书的学院出身。为什么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却一个一个聪明,简直都是军事奇才。

  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幸存者偏差造成的,也就是说那些最后活下来的人,笑到最后的人不断在我们的记忆中被强化,而那些不擅长打仗的人,要么死了,要么在历史上默默无闻,不为人知,最终被历史和人们所忘记。

秦末刘邦是小喽喽,为什么刘邦能带着老乡成就大业?

  刘邦斩白蛇,在沛县时,跟着他的将士有一千多人,其中樊哙、周勃、萧何、曹参这些人都在其中。看着这份名单,你可能会觉得刘邦的运气好,居然开局就聚拢了这么多的军政人才为他效力。但是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除去这些“后来很厉害”的人之外,一千人中的绝大多数人,后来怎么样了?

  你看,肯定没有人记得了吧,可是如果把樊哙他们换成另一批人,那你也只记得住这些人。

  也许有韩信更具天赋的年轻人运气差,在第一场战斗的第一阵箭雨中就死掉了。而死掉的人是不会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也许有的人不擅长打仗,刘邦在征战期间把这类才华一般的老撤换了,不再以他们重任。如说刘邦建立西汉后,他敕封的145个列侯(开国功臣)中,能称得上军事大才的人,并不多。

  举几个例子。广平侯薛欧,蒯成侯周緤,斥丘侯唐厉,这都是老,在沛县时就跟着刘邦混了。但他们的事迹,有多少人清楚?他们这些人就属于才华一般,但运气好,跟对了主公的一类人。战争本身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在经过了将近十年的混战后,刘邦团队如同大浪淘沙一般,最终筛选出了曹参、周勃、樊哙等军事人才。

  秦末农民之初,刘邦只是小角色,陈胜才是早期的大牛。陈胜后,他身边的人才数不胜数,如周市、邓宗、武臣、葛婴等,都是人才。

秦末刘邦是小喽喽,为什么刘邦能带着老乡成就大业?

  可是陈胜就是见不得人过得他好,葛婴扶持楚国后裔为王,就被陈胜了,武臣在赵国称王,也让陈胜不满。最后陈胜众叛亲离,被章邯击败。他团队中的人才也是死的死,残的残,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字。

  相之下,刘邦就不一样了。彭越、韩信想封王,刘邦心里也很不爽,但即便不爽,他依然强着不满给他们都封了王。当时跟着刘邦混,最起码的,人才们可以有施展抱负的空间。而跟着陈胜混,就是千年一遇的军事天才也白搭。

  跟陈胜一样的,还有项羽。韩信、陈平早年都在项羽帐下效力,但项羽不识才,最后两人都跑到刘邦那边去了。(张良投奔刘邦的原因也差不多,韩王成被项羽害死,张良为替主君报仇,怒投刘邦)

  其实一个小人物能不能完生逆袭,个人能力都是次要的,关键要看有没有运气,要看有没有“运”。既无命,也无运——这类人就是当时的普通老百姓,如同蝼蚁一般,任人宰割。有运气,但无命——这类人以武臣、周市、范增为代表。他们熬过了蝼蚁阶段,但没有碰上一个好的主公,才华最终也荒废了。

秦末刘邦是小喽喽,为什么刘邦能带着老乡成就大业?

  有命,但没有运——这类人就是早年跟着刘邦,但在历史上默默无闻的人。或许他们有才华,但是没运气,在第一场战斗中,就被对手劈死了。既有命,也有运——这便是萧何、周勃、樊哙等人的一生了。

  所以说,其实不是沛县那群后来很厉害的人是刘邦的老乡,才成就了刘邦帝业,而是沛县那一群老乡和有野心、有能力的刘邦是老乡,才成为了“后来很厉害”
的人。如果他们的主公不是刘邦,而是项羽、陈胜这种见不得人好的竖子,他们大概率不会成为当世之豪杰。

  曹参、周勃、樊哙等人本身也具有成为军事大才的能力。这一点不多解释,他们能活下来,还能成为军事大才,说明他们本身就很牛。毕竟没能力的人,如像赵括那种杠精,即便你给他施展才华的机会,他也把握不住机会。

  不过话回来,人家赵括到底还是被历史记住了名字,但是历史上还有很多有才华的人被埋没,彻底湮灭在历史的浪潮里。而那些能够被历史记住的人,其实有时候也不是他能力多么出众,也许仅仅只是做了一些事情因此才被记住。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