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需要从ldquo;秦、赵、高rdquo;三字中挑选一个改姓 乾隆为什么要下这个命令
还不知道:清朝改姓的网友们,
清朝时期,有一位皇帝下令所有的必须要改姓为秦、赵、高,从里面选择一个作为自己的姓,这几个姓联系起来,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了秦朝时期颠覆秦朝的宦官赵高,他篡改秦始皇遗诏,将一个帝国带向了灭亡。那为什么这位清朝皇帝要下令,命们都改成这三个姓?改姓之后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一起来来看看吧。
这个问题并不太准确,清朝的因为不能干政,没有实权,所以留名的不多。仅从留下姓名的姓这三个姓的都很少。但是这句话也不能说全错,因为乾隆皇帝的确干过这事,乾隆朝基本上入宫的,都让他们自己从“秦、赵、高”三个姓里面选一个给自己改姓。
其实明清两季都对防止干政做过努力,但是很显然明朝失败了,而清朝可谓很成功。然而虽然有清一朝几乎未干过政,但是清朝还是灭亡了。
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防止宦官干政,特地做了块碑放在宫门前,上书八个大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这就是明清两季为了防止宦官干政的开始。
可是偏偏是宦官在朱棣的“靖难之役”中有很大的功劳。更何况后来司礼监几乎成了明朝皇帝制约内阁文官集团的重要工具,所以朱元璋的那个碑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人给挪走了。
这是一个很失败的例子。所以在清朝入关以后,满洲贵族们以顺治皇帝的名义也曾经专门做了三块铁牌,分别立在交泰殿、内务府和刑慎司。
但实际上顺治自己就在鼓励甚至怂恿干政,原因很简单,因为就当时顺治自己的处境,没有实权,和自己的亲娘见面,都被人看着。所以和自己最亲近的便是吴良辅,但是顺治一归天,康熙一即位,孝庄就以康熙的名义把吴良辅给处理了。
所以防止干政就要年年讲,月月讲,甚至讲。到了乾隆年间,甚至正式形成了相关的带有法律性质的典籍《钦定宫中现行则例》和《国朝官史》。
即便做到这个份上,乾隆仍然觉得不够,乾隆3年,乾隆集中了后宫的宦官,要求集中学习“秦朝赵高”的故事,赵高是如何篡改秦始皇的旨意;如何矫旨了扶苏;如何陷害李斯;如何“指鹿为马”;如何暗害秦二世胡亥;如何把大秦搞亡的。
听得所有的宦官诚惶诚恐,大汗淋漓。然后要求们在“秦”、“赵”、“高”三个字里选择一个做自己的姓氏。
所以清朝最倒霉的基本上集中在乾隆朝,因为乾隆经常形而上地去理解执行不准干政,动不动就去折磨们,连走路时不小心碰了一下两个当官的,因为没有避让,道歉。结果乾隆看到了,直接下令把这个脑袋揪掉了。
所以可见在乾隆的眼里地位是非常低下的,想想明朝很多文官都还得任做干,这命运差得简直不是一点点。所以乾隆朝的应该的就是活不下去才会进宫的,否则谁愿意遭这个罪?
清朝后来因为咸丰彻底改变了大清的权力格局,使得后宫有机会掌控了实权。慈禧作为同治的生母,最终在权利的角逐中胜出。
因为后宫不得干政也一直都是清朝的禁令,所以为了维护自己后宫干政的合法性,她也一味纵容宦官干政。所以安德海、李莲英都开始逐步崛起。安德海甚至还公开在北京城娶老婆。最终以办龙袍的名义,“私自”出宫(实际上就是慈禧故意试探自己的权威的),到了山东丁宝桢留把他扣了,以违反制度的名义给了,慈禧连屁都没放一个。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