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摆着有篡汉的实力 曹为什么到死都不进取
对曹不自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前言:纵观三国,不可避免地便要提及曹、刘备、孙权此三人者。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在此三人的手中,魏蜀吴三方政权可谓发展到了顶峰之势,然而终此一生刘备称帝了、孙权也称帝了,唯功业最盛、智略最强的曹至死不过给自己上了一个“王”号。至于后来人称其魏武帝,却是因为其子曹丕篡汉自立,追封先父为太祖武皇帝罢了。这让人不免好奇,被世人冠以“枭雄臣”的曹明摆着有篡汉的实力,却为何终身不进取呢?
(曹古像)
一、迎立献帝,创立基业
如果你认为曹毕生的无心篡汉,那便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八月,曹决定迎立汉献帝刘协到许都(曹魏都城),这一举措导致了当时曹麾下诸多将臣谋士的不理解,仅有以荀彧为首的极少数派鼎力支持迎立汉献帝到许都坐镇。此一谋略使得原本作为天下诸侯当中实力处于中流的曹魏政权,在天下大势当中掌握了至理大义的制高点,配合曹及麾下将臣谋士之策略,成为了北方诸雄中强一霸。
对于曹来说,汉献帝刘协的存在无异于将“汉天子”这块金字招牌镶在了曹魏政权的门楣之上,况且北方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大汉治的基本盘,四百余年的汉家衣冠传承,无论是对于士人来说,还是对于民心来说,都是一剂效果极佳的催化剂。可正让曹对这块金字招牌发生改观的是赤壁之战后的败亡,让一生所向披靡的曹得以沉下心来,回顾曹魏政权的建设。
(汉献帝刘协,剧照)
客观地说,对于汉献帝刘协而言,曹绝对堪称他的“救世主”。可到达许都之后的汉献帝才发现,其实曹与董卓、李傕、郭汜之流在本质上并无区别,自己这个所谓的汉家天子对于其人来说,不过是一个意在掌握的傀儡罢了。这使得屡屡遭受“打”的汉献帝刘协心中不免怆然泪下:我怎么这么倒霉!
然而,正倒霉的是曹在梳理曹魏政权的时候,汉献帝刘协才发现:曹贼其心可诛!
二、成于斯者,败于斯
对于曹来说,汉献帝刘协自始至终都不过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一个,这一点从未有过改变。如果能够利用的程度较大的话,那么作为掌握的人自然欣喜;如果利用程度已经压榨产物了,作为掌握的人便要想着将最后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很不幸的是,汉献帝刘协此刻对于曹魏政权来说已经没有太多的作用了,甚至准确地说,反作用大于积极作用。
当初选择迎立汉献帝刘协,曹秉持的理念就是利用“汉天子”这块金字招牌,至于忠君爱国、匡扶社稷,那是刘备该考虑的事情,曹一心只想逐鹿中原、一天下。可天下纷争发展至今,三国鼎立的格局已然定型,所谓的汉家天子刘协此时已经发挥不出任何作用了。
就连曹本人都要汉献帝在民间、世族之间的感召力强上很多(北方政权治下),而汉家天子的存在对于现在的曹魏来说,只有一个影响——掺杂汉室旧臣、挑动汉家民心。
(三国局势,曹魏霸北方)
试想,哪一个治者愿意在自己的境内治理,民心反而归附他人?何况,曹魏本就是依附于大汉朝廷而生长起来的一方势力,强干弱枝下的大树还可以生存,枝强干弱下的树木绝无生还的理由。
尤其是一个动因,使得曹对于汉室余威发起了毕生的全力冲击。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月,曹南征东吴而还,谋求汉献帝刘协封其为
“魏公”衔、加九锡、建魏国。这一信号对于汉献帝刘协来说可谓危险之至,要知道,终汉一朝在对待功臣的封授上,最高的头衔都是“封侯”,以侯爵食邑为区别侯位大小的标准。至于
“封公”当是绝无仅有的存在,唯有一例是西汉末期的篡汉而立的王莽,让皇帝封自己为“安汉公”。
王莽的谋求是西汉延基业,曹现如今谋求魏公的意图可谓是图穷匕见,要是没有别的心思,才是见了鬼。汉献帝刘协心中也不免吐糟:之前不是给曹公您“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形同汉丞相萧何,功臣最高赏礼)的资格了么,怎么现如今还要得寸进尺?可汉献帝敢不给吗?
(曹与汉献帝刘协)
三、谋求王位,意在解脱
进封“魏公”对于曹而言不过是一次试探,随后便展开了第二次的冲击——“晋升王爵”。这之间不过一步之遥却有如云泥之别,虽说汉朝对于功臣最高赏赐为封侯,却也没有硬性规定不得封公,加之曹对于汉室在客观程度上确实有不菲之功,封公如果强行解释也不是不可,但“封王”却是一个极为敏感的底线。
汉高祖刘邦与群臣诸将“白马盟誓”——非刘氏称王者,天下共击之!
这虽然是口头上的盟约,却对大汉四百余年的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如果有人要挑战这一项盟约,即形同叛汉逆臣。果不其然,曹提出此议举立刻就引发了汉室旧臣的反响,尤其是一直侍奉于曹幕府的第一功臣荀彧便极力提出异议。
(曹不顾质疑,力图称王)
如果说其余人等提出反对,也还算在曹的预料当中,毕竟早年拥立汉献帝,一定会招来心系汉室的旧臣归附。现如今将这些人引出来,也算是剔除曹魏政权当中的“糟粕”,然而荀彧的出头,使得曹立刻抹煞了对汉献帝刘协最后的一点余地。不人等,荀彧早年间追随曹始终,一直以来被视为肱骨心腹,为曹魏政权所立下的功绩堪称第一。
荀彧一直以来也被多疑的曹所信任,但这一次的冲击却直接导致了曹对汉献帝及汉室旧臣原形毕露。原来群臣对于汉室的忠心依旧更盛于曹魏;原来他曹还不上懦弱无能的汉献帝;原来曹魏政权依旧被视作占鹊巢的替代者。这一切的种种,引燃了曹心中的暴烈,开始不顾任何人的反对,悍然称王,大肆斩汉室残臣。
这一点也引来了后世史家的诟病,可出于现实需要,曹必须这么做!否则曹魏仍旧脱离不了汉室的局限,最坏的结果就是曹一死,曹魏政权就会被心怀汉室的臣子颠覆,更何况南边还有刘备、孙权虎视眈眈,为了毕生的付出不被付诸东流,曹甚至狠下心来将曾经最信任的谋臣荀彧逼,开始了血淋淋地清算汉室旧臣。
(魏文帝曹丕继位,汉终结)
可以说,如果没有曹这一次对汉家天子权威的“冲击”,后来的曹丕称帝显然是痴心妄想。曹丕无功无业,能够依仗的唯曹所遗留下的遗泽,如果交由其人发起对汉室的冲击,势必导致曹魏政权内部的分化。而这个头阵便是由曹亲自来打,也撕了汉献帝乃至整个汉室的遮羞布,使得暴露在世人面前的还是那么孱弱无能的天子,是空空如也的汉基业。
曹虽称王,却肇始后世曹魏帝业的开端。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