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口中ldquo;厚颜无耻rdquo;的王朗,历史上是怎样的人?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北伐曹魏时,王朗不顾已七十六岁高龄,与大都督曹等人于祁山迎战诸葛亮。在阵前与诸葛亮挑起舌战,然而被诸葛亮的言词所驳倒,一时气愤而自马背上摔落而死。被称为“武乡侯骂死王朗”。在《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中,蜀汉丞相诸葛亮痛骂王朗为“厚颜无耻之人”。当然,大家都知道,这只是演义中的说法,可谓为突出诸葛亮言辞锐利所虚构的情节。在《三国志》等正史中,王朗实际上和诸葛亮并没有面对面交流的情况。
太和元年(227年),魏明帝曹叡即位,进封王朗为兰陵侯,升任司徒。曾上书曹叡谏止营造宫室。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谥号成侯。其子王肃袭爵兰陵侯。也即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时,王朗已在曹魏都城洛阳病重并去世了。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口中“厚颜无耻”的王朗,历史上是怎样的一个人?
一
首先,在笔者看来,王朗在演义中被诸葛亮痛骂为“厚颜无耻之人”,其实他是国之良臣。
《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时汉帝在长安,关东兵起,朗为谦治中,与别驾赵昱等说谦曰:“春秋之义,求诸侯莫如勤王。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承王命。”谦乃遣昱奉章至长安。天子嘉其意,拜谦安东将军。以昱为广陵太守,朗会稽太守。
初平四年(193年),吕布联手王允除掉董卓后,汉献帝被李傕、郭汜控制,王朗时任徐州治中从事,与徐州别驾赵昱建议陶谦遣使向汉献帝进贡,以表示对汉室的支持。一定程度上,这和曹挟天子以令诸侯存在相似之处,本质上都是在利用东汉王朝的影响力,寻求获得汉献帝刘协的支持。在王朗提出建议之后,陶谦听从,并命赵昱带奏章至长安。汉献帝接到奏章后,颇感赞赏,并升陶谦为徐州牧、安东将军,王朗也被任命为会稽太守。
二
因此,非常明显的是,陶谦可以担任徐州牧一职,王朗可谓功不可没。不过,王朗并没有在徐州任职,而是来到了会稽郡担任太守。除了眼光辣,王朗在治理地方上,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裴松之注引《朗家传》中记载:“居郡四年,惠爱在民。”也即王朗在担任会稽太守的四年时间中,获得了百姓的拥戴。不过,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下,王朗无法继续在会稽郡修身之家平天下了,因为他遇到了有着“小霸王”之称的孙策。
建安元年(196年),横扫江东的孙策率兵进攻会稽。面对勇猛不输吕布的孙策,王朗的幕僚、会稽功曹虞翻建议避其锋锐。但是,王朗没有选择退让,而是选择保护城邑。在王朗看来,自己作为东汉王朝任命的官吏,背后是万千黎民,一旦退让,无疑会让会稽的百姓遭到战乱。虽然严格演义上不是一位武将,不过,王朗初期的抵御还是较成功的。
三
面对王朗的坚守,“小霸王”孙策数次渡水作战,均为王朗所部击退。在强攻不成的背景下,经由孙策之叔孙静的献策,王朗兵败逃亡交州,出海到东冶时,遭孙策追击,只得投降。当然,对于王朗来说,可谓身在江东心在汉,也即不管孙策如何礼遇,王朗都坚决不愿意为孙策效力。公元200年,孙策去世后,王朗应丞相曹辟命,辗转数年后才抵达许都,被拜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自此之后,王朗逐渐成为曹魏的一位重臣。
《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魏国初建,以军祭酒领魏郡太守,迁少府、奉常、大理。务在宽恕,罪疑从轻。钟繇明察当法,俱以治狱见称。
在魏文帝曹丕即位之后,王朗与钟繇都以治狱而知名。等到曹去世后,魏文帝曹丕即位。王朗因为担任御史大夫一职,所以经常直言劝谏曹丕,尤其是对曹丕的过错直言不讳。一定程度上,王朗和曹丕之间的关系,可以类魏征和李世民,也即诸葛亮口中的“厚颜无耻之人”,实际上却是“刚正不阿”。
四
最后,太和元年(227年),魏明帝曹叡即位,进封王朗为兰陵侯,升任司徒。曾上书曹叡谏止营造宫室。在担任曹魏三公之一的司徒之后,王朗面对年轻气盛的魏明帝曹叡,依然是直言不讳。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谥号成侯。其子王肃袭爵兰陵侯。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时,王朗已经病重或者病逝了,根本没有和诸葛亮面对面交流的可能。不过,在正史中,王朗和诸葛亮却有隔空交流的情况。
刘备去世后,曹魏歆、司空王朗等人写书信给诸葛亮,称魏国取代汉室江山是顺理成章的,蜀国应该向魏国称臣。自然,面对曹魏劝降的行为,诸葛亮不会答应,并且回信进行了驳斥。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或许是因为这一情况,《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虚构了诸葛亮面对面痛骂王朗的情节。当然,罗贯中的这一虚构,着实让很多人误解了王朗,也即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不少人认为王朗有名无实,但是,实际上,王朗却是一位治国良臣,不然也不会在曹魏官至三公之一的司徒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