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拐子马?是连环马吗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历史上实的拐子马,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熟悉岳飞故事的人都知道,岳飞在绍兴十年(1140)郾城战役中,命步兵持长斧入阵,专金军马足,建立了大破“拐子马”的奇功。很长时期内,人们把“拐子马”解释为“穿着铁甲的连环骑兵”,即连环马。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岳飞之孙岳坷所编的《鄂王行实编年》:“兀术(完颜宗粥)有劲军,皆重铠,贯以韦素(皮绳),凡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又号铁浮图,堵墙而进,官军不能当,所至屡胜。”此说既出,官私史书及通俗小说无不沿用,“连环马”成了妇孺皆知的一种作战形式。
直至清代乾隆皇帝组织文人,以他的名义编篆《御批通鉴辑览》时,才察觉此说不合情理,于是写了一段“御批”,指出:“北人使马,唯以控纵便捷为主。若三马联络,马力既有参差,势必此前彼却;而三人相连,或勇怯不齐,勇者且为怯者所累,此理之易明者。……况兀术战阵素娴,……岂肯羁绊己马以受制于人?此或彼时列队齐进,所向披靡,宋人见其势不可当,遂从而妄加之名目耳。”清人对旧说的批驳,可谓切中要害,很有说服力,只是对“拐子马”一词的解释,仍令人不甚了然。
“拐子马”究竟指什么?宋史专家邓广铭所著《有关“拐子马”的诸问题的考释》一文,对此作了详尽的考证,指出:“拐子马”之称,出于当时金军中“河北签军”之口。所谓“河北签军”,是指从河北地区民户中被金强征入伍的,因而“拐子马”一词应是汉族语言而非女语言,此其一。其二,北宋人的习惯用语中有“拐子”一词,宋人笔记中不仅有“拐子马”,还有“拐子城”“两拐子”等词。
所谓“拐子城”,是指城门外用以拱卫城门的两道对立垣壁;所谓“两拐子”,是指左右两翼。因此“东西拐子马”,实即设置在正面大阵两侧的左右翼骑兵。北宋灭亡后,这一北宋人的语词,仅保存在中原与华北地区居民的口语中,未被南渡的军民带往南方。故南宋中后期人茫然不知其为何物,望文生义,才杜撰了“凡三人为联,……一马偾,二马皆不能行”的解释。
岳飞首破“拐子马”的说法,也出自《鄂王行实编年》。岳坷认为,自金人起兵以来,凡用拐子马即战无不胜,至岳飞才识破其弱点,大破其阵,“拐子马由是遂废”。但此说并不符合历史事实。郾城战役之前的大仪镇之战和顺昌城战役,岳飞并末参加,宋军都采用了“拐子马”马足的战术。鄙城之战之后二十余年,史籍中仍有金兵使用“拐子马”的记载。
从道理上说,在较大规模的战役中,断无只设正面大阵而不配置左右两翼的可能。“拐子马”既是左右两翼骑兵,只要采用骑兵战就无不设之理。因此,破“拐子马”是岳飞创举之说,只是岳坷为其祖增辉的臆想而已。
至此,历来对“拐子马”的种种附会和误解,是否可以说已得到澄清了呢?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