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上奏立储,为什么却反被皇帝怀疑呢?
宋高宗做康王时,已经有了五个女儿,只有潘贤妃为他生育了一个,但也早天。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高宗逃难途中,仍然沉迷于声色之中,某白天与嫔妃行床第之欢,突闻金军前来,匆忙上马逃跑,因此丧失了生育能力。虽然街医想尽办法为他治疗,但还是没有任何希望。
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右仆射范宗尹、同知枢密院事李回、参知政事张守上虞县(今浙江省上虞市)丞娄寅亮先后上书,请求于宋太祖系诸孙中挑选贤德的幼童过继为子,作为皇位继承人。此后,同是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赵伯琮、赵伯玖分别被选入宫中,赵伯琮后改赐名为赵瑗。绍兴五年(1135年),高宗封赵瑗为建国公,令其读书于专设的资堂,实际上等于是皇子的待遇。
岳飞曾经在入朝时候,去过赵瑗读书的资堂,见过这个十岁左右的孩子,聪敏可爱,有着不同于同龄幼童的端正和大方。岳飞情不自禁地心里默念道:“国家中兴希望,看来在他身上了。”
但是,宋高宗却迟迟不立赵瑷为皇储。他仍然抱有生子的幻想,这样赵瑷就可能随时被废。
面对这种局势,宰执们大都赞成早确立皇储,反对者主要是秦桧。岳飞与军中高级将领及幕僚们每当聊及确立皇储这个问题时,因为岳飞得到可情报,金国准备废掉伪齐皇帝刘豫,改立被俘的宋钦宗的赵谌为傀儡皇帝,制造两个宋国对立的局面。
赵谌曾经于靖康元年被立为皇太子,按照传的观念,他更具有当皇帝的“合法性”。那样的局面一旦出现,不但对北方人民的心理产生影响,而且可能殃及南方,岳飞的抗金大业将面临非常复杂的局面。
1137年秋天,岳飞在前往建康府的路上写了一道建议立赵瑗为太子的奏疏。
在与高宗见面时,岳飞说有一份重要的奏疏需要给皇帝,于是高宗让岳飞宣读。此时,岳飞突然想到了赵宋王朝历来有防范武将干预朝政的祖宗家,声音颤抖的读完了这道建议立赵瑗为太子的奏疏。
高宗耐心地听岳飞把奏疏念完,然后让岳飞抬起头来,仔细打量了几分钟,冷冷地说道:“一片忠心呀!但是你领重兵于外,这种事你怎么能参与呢!”随即让岳飞赶快退朝。
岳飞出去之后,后脖颈子发凉,面如死灰,如鲠在喉。
当晚,高宗辗转反侧,一直睡不着,第二天早上高宗又急召宰相赵鼎进宫。高宗直接谈昨岳飞奏疏一事,恼怒地说:“岳飞不守规矩,怎么能上这样的奏疏呢?必须警告他,以后一定不能干这样的事了!”
赵鼎退朝之后,赶忙召见岳飞的幕僚,让他们告诉岳飞:大将领重兵于外,岂可参与此类朝廷大事?一点也不避嫌。岳飞一个武人不知道此类规矩,估计是军中幕僚们出的馊主意。回去告诉岳飞及下属保全性命要处处小心!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了!
攘外必先安内,这是宋太宗留下的名言。安内的一项重要谋略,就是时刻防范武将。南宋初年,高宗迫于内外交困的形势,不得不让岳飞、韩世忠等将帅居高位、掌重兵。但是,他与宰执大臣,不论是对投降派还是抵抗派,大多抱着不得不是必须防范的心态。立储这类大事,如果奏疏出自文官,会被理解为一片忠心,但出自武将的话就会被理解为别有用心。
岳飞立储之议,结果不仅未能推进皇储问题的解决,反而更加深了他与高宗之间的矛盾。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