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出门需要什么证件 出国需要通关文牒

  对古时候出门证件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现在中国,人们要出门,得带上身份证、学生证等各种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件,搬家还得户口或者暂住证、居留证。古时候的人口流动虽然不及现代,没那么讲究;到唐宋时期,人口增加,古时候也开始设置一些类似通行证的证件。

  路引

  路引相传是从唐太宗时期开始有的,但史料记载,严格使用路引的是明朝。明朝实行保甲制,quot;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quot;。法律规定,农户在走出一里就要相互告知。如果要搬迁到一百里之外,则要向官府要一份路引,即通行公文,这便是“路引”了。

image.png

  通关文牒

  如果不是要搬迁,而是要出国(关),那就得“通关文牒”,相当于现代的护照,每过一关,就得加盖该国印玺才可以。通关文牒的历史更悠久,又称“节”、“度”、“度牒”等。汉朝“苏武牧羊”中的苏武持节不降,这个“节”便是汉天子所授予的符节,是通关文牒的一种,也是身份象征,因此“使节”这一词沿用至今。《西游记》里,唐僧多次因为某国国王不给文牒滞留,可见通关文牒的重要性。

image.png

  官员身份

  隋唐时期,官员可佩带“鱼符”表身份;武则天时期,三品以上的官员还可以持“龟符”,嫁给这样的家庭倍有面子,这就是“金龟婿”的由来;宋代官员可佩带“鱼袋”,不同的鱼袋对应不同身份;明清时期官员佩带牙牌,就是电视剧里官府抓人常出示的那种牌子,上面的信息更完整。

image.png

  

  中国古时候是农业大国,一切收入运作都得农民,税收按户口算,因此从秦朝开始,官府对户口调查就相当重视,到了汉朝形成了完整的户口普查体系——案,即每年各地官府要调查当地人口情况,详细到性别、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等情况。

  各朝代基本延续了汉朝的案制度,根据赋税制度调整。到了唐朝时,户口还得每三年登记一下赋役情况。明清时期,又根据人丁数目和功能等,细分了户口的种类。如此完。

  综上,如果你穿越到了古时候,只要不出城门,就不需要用到什么身份证,官府每年会盘查户口、调查你的个人资产和交税情况;如果你当官了,你可以拥有一个令牌彰显身份和权力;如果你想搬迁,得去“路引”出行证;如果想出国,得经过官府同意,并“通关文牒”;如果你成外交官了,还能持节出使……

  古时候户籍制度严格,普通人很难离开家乡。而且,以上证件如果伪造,会被严厉惩罚。虽然一切看似简单,但归根结底是古时候人口流动没现代频繁的缘故。朝代越往后,户口调查的内容和户口分类就越复杂,反响说明我国古时候人口的增长。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