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科考未中,为什么怂恿别人去劫主考官呢?
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十二月,在一个名为高泊的地方,数百名强盗了一个三百多人的车队,除了漂亮女人,其余人掉。这不是一帮普通的强盗,而是军人,是魏博节度使之子乐从训派出的。被者也不是普通人,而是去就任义昌节度使兼中书令的王铎。
乐从训为什么要派人劫王铎?一种说法是王铎生活豪奢,“行李甚侈,侍妾成列”,特别是漂亮女人多,乐从训眼红,此举劫色加劫财,一举两得。当然,事情没那么简单。乐从训劫王铎之前有过密谋,其中一个人的意见起了主导作用,这个人是乐氏父子的谋士甫。
甫与王铎有什么深仇大恨,竟然怂恿乐从训劫王铎全家?
原来,王铎当进士考试主考官的时候,甫参加考试没有被录取,因此怀恨在心,后来他又考了多次,但都未中,只好投奔乐氏父子做幕僚。
如果进士考试的录取是完全公平的,甫的这种行为就是小人行径。然而甫“诗文激切,耿耿有齐气,多感时怀古之作”,似乎不是那种阴险狠的小人。所以他的这种报复事出有因—晚唐,进士考试越来越不公平,被录取者多为权贵子弟,才华突出的贫寒知识分子没有了入朝任职的机会,个人价值的实现越来越困难,于是发泄怨气的心态越来越严重。像甫这样怀恨在心而想报复的人,晚唐时不在少数。
李振是朱温的谋士,因为累考进士不中而尤恨朝贵,后来他有了一个报复的机会,让朱温把一帮进士出身的人投入黄河。诗人罗隐才华横溢,但看不惯不公,对当时政权多有讥讽,于是被主流忌恨,屡考不中。后来他投奔钱镠,得到重用,为钱镠割据东南做了贡献。
从隋唐到明清的历代科举,录取率少的不过百分之一二,多的也不过百分之六七,百分之九十几的人是不能被录取的。不被录取本来是正常的,但是,要使这种“正常”成为正常,而不引发心态的失衡,就必须保证科举的绝对公正。在王朝鼎盛时,较开明,相对来说还能保证公正,失败者还不会完全把责任推到不公上面,问题还不是很大。一旦进入王朝的中晚期,必然带来不公,有才华者受挫增多,这时候怨恨和报复等非理性情绪就滋长起来,并逐渐成为一种病态。
不公是一种危险品,它容易让人心态失衡,不再遵循公认的道德底线。要化解非理性的心态,从根本上说,必须公平,至少必须有实现公平的合法渠道。否则,那种怨恨和报复的非理性心态就难以抚平或消除,而只会越积越多,为之付出的代价,也会越来越大。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