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禅让成为美谈,但是历史上的是这样吗?

  对于中国古史,儒家学者常常是「言必称尧舜」,也就是以尧、舜为古史的开端。他们认为尧、舜都是古时候有德行的先王,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所以得到后人长期的怀念。

  先秦古书《尚书》之中有「尧典」篇,记载了一些尧、舜时代的史事;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也记载了不少有关尧、舜的民间传说。但是这些都是后人根据传闻所记,并不是尧、舜时代实历史的记录,因此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只能作为参考,不可信以为。

image.png

  在传说中,尧这位先王能够设官分治,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所以很少有犯罪受刑之人。舜这位先王自小就有孝心,对父母的苛责能够逆来顺受。他即位后关心人民的生活与生产,用禹治平洪水,使得万民安居乐业。那时南方的苗蛮集团常常北上发展,对中原造成威胁,尧、舜又都自己领兵、击退三苗。除此以外,儒家学者称颂尧、舜最大的美德就是禅让,能把自己的王位让给德才兼备的贤人,尧能让位给舜,舜能让位给禹。这种传贤不传子办法可以说是「公天下」,后代传子不传贤的「家天下」要高明得多。

  两千多年来,历代学者无不推崇「禅让」,认为这是国家互相接替的最好的办法。大家对于中国古时候曾经有过禅让的美事也就深信不疑。

  但是我们也发现过与这种说法不同的史料。281年即西晋太康二年,有人盗魏襄王的墓,获得竹简数十车,其中有「纪年」十三篇。各篇记载尧、舜、禹、汤直到战国时魏国的史事。后来经过整理,以《竹书纪年》为书名,也成为一部探索中国古史的重要先秦史书。其中对于「尧舜禅让」的说法,就与儒家学者的说法大不相同。据说,出身于华夏集团的尧曾经想把自己的王位传丹朱,但是受到东夷集团领袖舜的反对,舜发动了,囚禁了尧和丹朱,自己夺得王位,了丹朱与其全家。

image.png

  这样完全不同的记载,针锋相对,我们究竟相信谁的?历史的相究竟如何?这需要对当时实的历史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才便于探讨问题。

  史载,禹的时代「以铜为兵」(以青铜作为武器和生产工具),前此的尧、舜时代还是石器时代的晚期。那时我们的先民生活还很艰苦,穿的是鞋,吃的是粗劣的食物,住的是竹篱茅棚,在物质生活方面部落联盟的领袖与一般平民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距。领袖并没有甚么特权,还要辛辛苦苦管好部落联盟的公共事务,大家对于权位的争夺也就没有后世那么激烈。而且,领袖是由选举产生的。那时,各部落的头目由全部落的成员选举产生;部落联盟的首领则由各部落的头目互相推选产生,由一个人断专行是没有的。直到一千年前契丹的部落「大人」,蒙古初期的「可汗」,都由推选产生。可见上古的部落联盟时代,领袖由推选产生本属正常,并不奇怪。所谓「禅让」,就是由将退位的领袖举荐一个人以自代,但仍需要经过一次会议的通过。因此,儒家所推崇的「禅让」并非空想,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确实有过这样的事实。儒家学者宣传「禅让」,是鼓励后代的领导者克制「私心」,为了国家的兴旺,能够传贤不传子,荐贤人以自代。不论效果如何,他们用心良苦,为国为民的良好愿望是值得赞许的。

  那么,《竹书纪年》中所说的舜囚禁尧和丹朱的事是否也可能发生呢?也有可能。因为尧舜并非同族,不是单纯的族内传贤或传子的问题。尧属华夏集团,舜属东夷集团,他们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了两个集团争夺部落联盟领导权的问题,引发激烈冲突是完全有可能的。尧又称陶唐氏,似为擅长制陶的部落。当时尧所在的华夏集团活动中心在黄河中游,与考古工作中发现的彩陶文化相对应;舜也擅长制陶,这在古书《考工记》上也有记载,他的部落以制黑陶为专长。他所在的东夷集团活动中心在黄河下游滨海地区,与考古工作中发现的黑陶文化相对应。从考古学上来说,仰韶文化的极盛期,彩陶文化相当发达,黑陶文化也已产生,这正相当于书上记载的尧、舜时代。因此,我们有根据来说明当时的尧、舜分属于不同的集团。他们因为争夺中原地区部落联盟领导权而发生冲突也并不奇怪。

  在儒家推崇「禅让」已经深入人心的时候,如果让《竹书纪年》中尧、舜冲突一事传布开来,不免造成思想混乱。历代封建王朝肯定儒家经典,就把《竹书纪年》列为,不许流传。所以这本书只有少数学者才能看到,一般群众根本不知道有此一书。

  封建王朝肯定儒家经典,是利用儒家的三纲五常的学说来维护秩序,巩固自己的政权。对于儒家所提倡的「禅让」,自然不会的去实行。在中国历史上,也闹过两次禅让的把戏,那就是曹丕受汉禅而建立的魏王朝,司马炎受魏禅而建立起晋王朝。这明明是以武力威逼让位,却以「禅让」作为一块遮羞布,弄巧成拙,欲盖弥彰。以后再也没有人演出这类丑剧。儒家那种推崇「禅让」,希望做到「选贤举能、讲信修睦」的理想,一时还难以实现,只能作为全人类共同奋斗的目标。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