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结局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与他的性格有什么关系?

  项羽砍了会稽太守,项梁顺利接过太守大印,奠定家底,项家开始了王霸一方的新生活。两年后,项梁兵败身死,宋义为总司令,项羽、范增分别为二、三把手。宋义志得意满,对项羽言不听、计不用,还出言恐吓。项羽原本就一肚子恼火,手起刀落,宋义转眼成了刀下鬼。项羽成了楚国一哥,接着破釜沉舟,拼命打垮了秦军主力,一跃为诸侯老大,王霸天下

image.png

  项羽一路走来一路,出了威风出了地位,出了心得出了个性。太史公指责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既不看书学习,也不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拖条大砍刀一条路走到黑。项羽的体会是“大刀决定脑袋”,凭借将人家脑袋搬家的本事就可取得天下,还念什么书?

  灭秦之后,项羽“尽王诸将地,徒故王王恶地”,俺是大王,爱咋地咋地,你能咋地?混了个西楚霸王的名头,就急着衣锦还乡,回家报喜。娘都不在了,但左邻右舍、七大姑八大姨还在。“看项家的大小子,多牛”,乡亲们啧啧称赞,羡慕的眼神、敬服的目光,无不让项羽陶醉。几年征战,千万将士的生命似乎都只为满足他这孩子式的虚荣心。亲戚还没走,庆功的小酒还没灌够,烽烟再起,项羽扔掉酒碗,起砍刀,骑上快马,重旧业。“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谁没虚荣心?人家刘某人,坐稳天下第一把交椅、一番鼓捣之后,才回家显摆,摆阔时也不忘心忧边疆。两相较,项羽就太小家子气了。

  破釜沉舟之前,项羽拜范增做了干,但他不应该“关键时把干不当待”。鸿门宴上,刘邦装孙子,项羽就以为自己是他,干先前的苦口婆心早成了耳旁风。干频使眼色,项羽正眼也不瞧,跟干耍起了小性子,硬把入网的大鲤鱼毫发无损地放了。刘邦被困荥阳城,成了瓮中之鳖,项羽偏又怀疑干通敌叛国!要命吧,项羽坑!范老眼泪往肚子里淌,回家去吧,免得给砍了!在广武相持时,项羽要把刘老给煮了,但刘大哥告诉他“你小子别忘了,哥的就是你的”。这下好了,自己饿肚皮,还得弄饭食养活“老”一家子。划定楚河汉界,签了个世代和平友好条约。项羽就把不能吃的刘老还给大哥,收拾收拾,拍屁股走人。至于领土、霸王的光环什么的,都摸摸心算了。

  项羽认为按合同办事是理所当然的义务,痛痛快快地执行了。他没有意识到,缺少人民法院之类的权威机构的监督约束,单方面执行合同存在对方违约的巨大风险,而且对方还是刘邦这个天生无良的商家。果然,还没到家门口,刘邦就掩过来,项羽就此一蹶不振。

image.png

  不眨眼、“所过残灭”、“城无遗类”,不是不懂“百姓岂有归心”,都是冲动惹的祸。项羽和少年人心有灵犀,沟通起来就简单多了,外黄县13岁少年一席话就能劝阻他不滥。“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良是他残暴背后的本性。一曲霸王别姬,响彻千年云霄,铁血的背后不无柔情。项羽的良被天下英雄纷起、血海腥风的时代大潮不断淹没,但至死也未泯灭。

  项羽冲动易怒、意气用事,仿佛一个不知总结经验教训的大孩子,总是跟着感觉走,集恭敬仁慈和浮躁狂暴于一身。究其原因,源于“儿童自我状态”在他的人格结构中总处于主导地位,他爱用孩子似的观点和思想看问题、想办法。自我状态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身为领导干部,在枪林弹雨中讨生活,“儿童自我”重过高,冲动好奇、由情绪左右,恐怕就不是个好老板了,况且是做这种成王败寇的大买卖。可以说,即使没有刘邦,天下也不可能是项羽的。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