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以身殉国后,他的子女们分别是怎样的结局?

  朱由检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历史上能被后人记住的皇帝,不是治国有方,就是祸国殃民,而以自缢方式结束自己一生的朱由检却是一个例外。

image.png

  在朱由检接手明朝之时,朝政仍由客氏、魏忠贤为首的势力把持。以至于,他们都没把朱由检这个皇帝放在眼里,以为他和前任皇帝一样还是会被自己纵。虽然,朱由检在心里早想除去魏忠贤等人,但刚开始的时候,还是很忌惮他们的势力。

  于是,在小心翼翼避过一些暗算后,终于还是铲除了他们。

  据说,朱由检刚入宫时,吃食都是偷偷从自家带来的,连魏忠贤送给他的美人,都被他查出她们身上带有——香。虽然,朱由检除掉了让人痛恨的魏忠贤之流,但他却为了培植私人势力,重新任用了大批。

  因为,朱由检不相信文武百官,在17年间竟然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最终,造成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仁人志士既不肯也不敢为其请缨效命。

image.png

  虽然,朱由检有心振兴明朝,但前人留给他的实在是一个破败不堪的王朝。其中,民不聊生,内忧外患,朝政混乱等词,依然难以概括当时的现状。而此时的朱由检,显得很没有耐心,不仅滥大臣,还增加赋税。

  除此之外,朱由检还没有意识到农民的根本原因,只是想简单地用武力进行。想来,朱由检应该是没有好好体会明朝祖先朱元璋的开国故事。所以,当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之时,他觉得愧对祖先,最终,选择了以身殉国。

  其实,看朱由检殉国前对子女的安排,还是能看出他内心的一丝希望。朱由检有7个6个女儿,其中,次子、五子、六子和七子早夭,女儿中有4个早夭。当时,朱由检有安排剩下的3个出宫:

  一种说法是让他们逃亡南边;

  一种说法是安排他们去了外公家。

  当年,李自成进攻北京时,兵分两路:

  一路从山西直取北京;

  一路是南下去了山东。

  所以,朱由检的应该是无法逃到南边的。

  然而,传学术界则认为,北京城破后,朱由检的都被俘了。其中,长子也就是皇太子朱慈烺,还被李自成封为了宋王。只是,后来李自成撤出北京时,朱慈烺却不知所踪了。而朱由检的另外两个,后来也是下落不明。

  不过,《清实录》记载了康熙四十七年(1708)的一桩“朱三太子案”,说是该案中的“王士元”自称是崇祯的第四个朱慈炤。于是,民间就有了各种“朱三太子”的故事版本,还说他们三人当年“莫名其妙”地逃出了李自成的军营,然后,各奔东西了。

  老大皇太子跑到了外公家,结果被“嫌弃”,一种说法是外公告密,使他被清兵抓了。而且,在审讯他时,清廷还让原来明朝皇宫里的指认。结果,他不仅被,连说他是太子的那些人也一一被了。理由很简单:他是假太子,那些人都说了谎。

  至于老三和老四的故事,说法各异,甚至,连姓名都不吻合。有人说,后来清廷编修史书时,故意将其中一个皇子写成了“早夭”,就如“王士元”。明明是“朱三太子案”,可是,民间却为何出来了朱由检第五个的名字朱慈焕(见《清碑类钞》)。是让人乱了头绪,这难道是清廷为了掩盖他们除去明朝皇子从而故意混淆视听的吗?

image.png

  其实,清廷没有必要在编修史书上和明朝的几个皇子过不去。

  当时,虽然还有反清的声音,但是,大局基本已定,能辨认皇子的人,估计都已作古了。至于,自称是皇(太)子的人,更多的是想借此来拉拢一批人以对抗清廷罢了。

  再看看“朱三太子案”的定名,更有可能是清廷的一个“泛称”。其实,明朝皇室的确有三个皇子,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也是清廷重点抓捕之人。但是,在那样的乱世年代,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太子,只要他拥有最正宗的明皇室血。

  可见,在清初很长一段时间内,“朱三太子”已经成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然而,从来没有在民间生活过的皇子,如何能在乱世中保全自己?都说李自成放过了他们,但是,他的那些手下,会不会也是如此客气呢?想要推导当年的场景是相当难的,所以,仅一些文字来推断是很难有说服力的,没准过程我们想象的还要曲折。

  那么,朱由检的另外两个公主呢?

  先说长平公主,朱由检本是想让她殉国的,只是她大难不死,仅被砍去了右臂。后来,清廷对长平公主还是相当照顾的,当然,这只是做给世人看的,收买人心罢了。另一位是昭仁公主,她没有长平公主的“幸运”,直接被朱由检给砍死了。

  想来,朱由检的内心也是极其纠结,在狠心挥刀砍向自己的女儿之时,还说了一句:“你们为何要生于帝王家呀?”那么,这话朱由检为何不对自己的们说呢,难道他以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父母更能护住自己子女的人吗?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