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上吊殉国,满朝文武百官有多少人自尽了?

  1644年农历三月十九清晨,崇祯帝来到奉天门,命人敲响上朝的钟声,结果一个人都没来。万念俱灰的崇祯帝离开紫禁城,于万岁山寿皇亭附近自缢身亡,至此明朝宣告灭亡。后人非常怀念明朝,恨不得穿越过去。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什么样,当时留在京城的文武百官,又有多少人愿意为明朝殉难呢?今天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北京是明朝当时的都城,大大小小的文武官员没有上千,也有好几百人,可是为明朝殉难的却寥寥无几!大多数官员和百姓一样,在家门口写上“顺民”两个字,然后争先恐后地去拜见李自成,打算为自己在新朝捞个官职。选择殉难的只有二十八人,其中包括文臣二十一人、勋戚七人。

image.png

  文臣中官职最大、地位最高的是范景文。据记载,范景文是河北吴桥人,于万历四十一年考中进士,由于他为官清廉,刚直不阿,所以仕途不怎么顺利,一度被崇祯帝削籍为民。直到1643年,范景文才被任命为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李自成率兵北上时,范景文已经意识到大势已去,他叹息道:“身为大臣,不能从疆场少树功伐,虽死奚益!”

  农民军进入北京城后,范景文急忙赶到宫门,他得到消息皇帝已经出去了,想去朝房,“贼已塞道”。身边的侍从劝范景文改换衣服,然后潜回府中,遭到了范景文拒绝,他在破庙中写下遗书,“赴双塔寺旁古井死”,终年58岁。范景文是内阁中唯一一位殉国的,人都没有殉难,如魏藻德、陈演、李建泰。

  除了范景文外,还有户部尚书倪元璐、左都御史李邦华、左副都御史施邦曜、大理寺卿凌义渠、兵部右侍郎王家彦、刑部右侍郎孟兆祥(以及他的进士孟章明)、左谕德马世奇、左中允刘理顺、太常少卿吴麟征、右庶子周凤翔、检讨汪伟、户科给事中吴甘来、监察御史王章、监察御史陈良谟、监察御史陈纯德、兵部郎中成德、兵部员外郎金铉、太仆寺丞申佳允、兵部员外郎许直。

  在这些人中,李邦华曾经劝说崇祯帝南迁,但在朝堂上遭到了给事中光时亨的反对。光时亨还厉声质问,“奉太于往南,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说的是义正言辞。可是李自成进城后,光时亨第一个跑去投降,毫无廉耻,而李邦华则走进文天祥的祠庙之中,从容自缢而死。

image.png

  再说说勋戚,他们是明朝开国功臣以及皇帝、皇后的亲戚,与明朝休戚与共。可是大难来临之际,很多人不愿意出钱相助,如说崇祯帝的岳父周奎。崇祯帝死后,殉葬的勋戚只有七个人,分别是襄城伯李国桢、新乐侯刘文炳、驸马都尉巩永固、惠安伯张庆臻、宣城伯卫时春、阳武侯薛濂以及周镜。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新乐侯刘文炳,他是崇祯帝的表兄弟。危急之时,崇祯帝召见刘文炳,让他率领家丁,想从崇文门突围,但没有实现。回到家中,刘文炳哭道:“身为戚臣,义不受辱,不可不与国同难”。城陷后,刘文炳家中老幼十六口全部投井而死,他自己登上则点燃宅邸,然后投身烈火之中。

  很多明朝历史爱好者不喜欢《明史》这本书,但清朝官方编修《明史》却对这些人的行为做出了高度的评价:“景文等树义烈于千秋,荷褒扬于兴代,名与月争光”。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