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他是如何罢黜学说,只推崇儒家的?

  汉武帝的故事大家的了解吗?今天为什么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我们知道,在先秦时期,一直都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学说纷纷涌现,也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时候的思想文化。然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所有学说最终只推崇了儒家,其余各种学说全部被罢黜,这是为什么?汉武帝这样做,必定会有人不同意,那么他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image.png

  刘彻登上皇位时,西汉王朝经过四代帝王,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经济已经非常繁荣了,国库充足,百姓康乐,史治清明。不过这种繁荣的背后,长期潜伏的各种矛盾也逐渐激化了。在国内,很多农民为了逃税而脱了户籍,就无法有效的管理,地方豪强的势力恶性膨胀,严重影响到国计民生,曾被打压的诸侯王又蠢蠢欲动。匈奴的实力也增强了,对边境的侵越也越来越频繁。所有这些,都对刘彻的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刘彻很有革除弊政的魄力,他任用了一大批儒生,一起推行改革。他通过考试,选拔出大儒董仲舒,听取其很多有见地的治国安邦良策,历史上史称“贤良对策”。为了提倡儒术,刘彻在朝臣任免上做出了重大调整。他任命窦婴为丞相,田蚡为太尉。这两人都喜欢儒学,他们又推荐了儒生赵倌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赵
王二人又推荐自己的老师申培任太中大夫。这样,武帝的朝堂成了儒家的天下。

image.png

  刘彻于这些儒臣一起对大汉朝政进行了全面的兴利除弊。除了用修养生息来稳定经济发展外,武帝还鼓励大臣检举皇亲国戚的不法行为,以倡导法制,命停留京城的王侯都回封地居住,以消除对皇权的威胁,将皇家院地关闭,并分给贫苦百姓耕种,以此来减轻百姓的负担。除此之外,刘彻还设立“明堂”,重新规范礼乐制度。

  刘彻的这些措施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可是儒家的盛行却遭到了窦太后的强烈反对。窦太后是景帝的母亲,是身历四朝的老太后,她稳居后宫40多年,威望自然非同一般。刘彻年少称帝,朝政大权还是有她把持。窦氏一族的势力盘根错节,更是不容小瞧。他们之中有很多人仗势作恶,遭到大臣的反对。这些人都跑去向老太后告状,并借机诽谤新政。窦太后深受前几任皇帝的影响,喜好黄老之言。她本就不喜欢儒家,现在又听了这么多人的一面之词,就怒斥孙子,逼迫
他废除新政。刘彻上台不久,人又年轻,没有多大势力,只好屈从老祖母。他不仅放弃修建明堂,还罢免了窦婴和田纷,又把赵倌跟王碱液下狱治罪,这才平息了老太后的怒气。

  不过刘彻年轻也是优势,他避过了窦太后的风头,等待时机。建元六年窦太后寿终正寝。而刘彻的母亲王太后很疼刘彻,不干涉政事。这样22岁的刘彻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刘彻清除了窦太后在朝中所有的亲信羽,重新启用田蚡为相,任韩按国为御史大夫。“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在定国安邦
休养生息的时代确实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它早已不适应一个庞大 进取的强盛时代。而儒学博大精深,包括了 经济 教育
伦理等各个方面,它提倡“仁政”,是治阶级在强盛时代治百姓的最后武器。所以,大儒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尊儒术”的主张,正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步伐,也切合了刘彻的心意。

image.png

  刘彻初登帝位就开始向这个方面努力,虽然遇到挫折,但也有很大收获,现在他的思想也更加成熟快了。刘彻就全面推广董仲舒的主张。他将儒学确立为正思想,强调大一,弘扬仁义,树立君臣伦理观念。

  为了普及儒学,实现思想上正的一,刘彻从教育入手,用儒家思想来培养人才。在董仲舒的建议下,他兴办了太学,聘请儒家博士授课,教学内容就是儒家五经。太学的规模也慢慢扩大,到西汉末年的时候,太学生已经达到万人了。

  同时地方郡国也兴办学校,内容也以儒学为主。官吏选拔考试也是以儒学为主,这样用不了多少年,从中央带地方的官僚都换成了儒学,他们成为了封建中央集权的坚决守护者,这样从教育到用人到思想的大一,为刘彻后面的改革点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