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医疗不发达,如果人们牙疼怎么办?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那就是“牙疼”。常言道,“牙疼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在现代,如果牙疼的话,有可能是牙龈发炎或者长智齿,只要等到炎症消除之后,找一家可的牙科诊所把坏了的牙齿拔掉,在种上一颗新牙即可。

  那么在遥远的古时候呢?一个古人要是得了牙病又能够怎么办呢,要知道那时候的医疗技术可没有现在这么昌明?其实啊,古人针对牙痛的情况,很早就有法子来对付了。

  在中医“圣经”《黄帝内经》中就有专门的记载,“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简而言之,就是“上牙痛是足阳明病、下牙痛是手阳明病。”

  而到了春秋时期,神医扁鹊横空出世,留下了很多经典的诊疗案例,而在牙病方面,扁鹊也有自己到的见解。

  根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齐中大夫病龋齿,臣(扁鹊)意灸其左大阳明脉,即为苦参汤,嗽三升,出入五六,病已。得之风,及卧开口,食而不嗽。”除了采用针灸的方式来治疗之外,还开出了苦参汤这样的方药,帮助患者早摆脱牙痛之苦。

image.png

  一代医圣张仲景,则提出了药物补龋齿的技术,在他所著的《金匮要略》中这样写道:“以雄黄、葶苈,上二味,末之,取腊猪脂溶,以槐枝绵裹头四五枚,点药烙之。”到了这个时候,治疗牙痛在中医体系内已经具备一整套完整的理论和技术。

  而后世之名医大多也是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经验总结,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流派,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除了在医疗技术形成一整套理论和技术之外,中医认为最有本事的人是“治未病”,而牙病的预防也成为中医的重要范畴,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很多的习惯。

  在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中,《红楼梦》里面就很有很多类似的描写,贾宝玉每天清晨就有用盐擦牙的习惯,在第二十一回中,“宝玉也不理他,忙忙的要青盐擦了牙,漱了口。”这些大户人家的讲究,虽然不能够普及到平常老百姓家里面,但至少能够直接说明当时的人已经养成了刷牙的好习惯。

image.png

  除了名著中的一些记录和描写,在实际的生活里面,古人们往往会因地制宜,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牙齿。

  北宋时期的大文豪苏东坡先生是一个标准的吃货,为了尝尽天下美食,就要保护好自己的牙齿,那他是怎么做的呢?

  根据《东坡志林》的相关记载,“松脂以定者为良, 细布袋盛, 渍水一, 沸汤煮, 浮水面者以新竹笊篱掠取, 投新水中, 久煮不出者皆弃不用,
入生白茯苓末不制, 但削去皮, 捣罗细末耳, 抹匀。”并记录了相关的用法:“每,取三钱已著口中, 用少熟水搅漱, 仍以指如常法熟揩齿毕, 更啜少熟水咽之,
仍以漱吐如常法, 能牢牙驻颜乌也。”除此之外,苏东坡还是好茶之人,他创造了一套浓茶固齿法,既去了腻味,又不伤脾胃。

  而对于平常老百姓来说,可能就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了。

  每每牙齿作痛的时候,只能够选择一个江湖游医进行处理了,当然,后果那一般也是相当地严重。

  在历史上,就有人因为拔牙而失去了自己的性命。在《晋书·温峤列传》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温)峤先有齿疾,至是拔之,因中风,至镇未旬而卒,时年四十二。”这也是“燃犀温峤”这个典故的的来源。

  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从古至今,牙痛都在困扰着人类,但是人类也在找方法与牙痛做斗争。相对于现代医疗技术的发达,古人在治疗和预防牙疼方面的智慧并不今天的人差。大家说是这样的么?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