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的内容是什么?它为什么能让李斯闻名天下?
自古以来,成大事者,必有众多杰出人才辅佐。天下的荣辱安危、治乱存亡,从来都不是个人的力量能决定的。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很多成语和喻也因之出现并流传至今,如人们称忠正的大臣为肱骨之臣,把为国为民的人才称为国之栋梁,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人才的巨大作用。因此,很多帝王都不遗余力地招揽人才,力求通过杰出人士的辅佐成就自己的帝王大业。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秦始皇也是这样一位帝王,为了完成秦国的一大业,他广泛招揽、破格提拔了不少贤臣良将。这些人中,既有直言敢谏的诤臣,又有能言辩的说客;既有治国安邦的策士,又有运筹帷幄的将领。在嬴政网罗的这一大批精英中,能力最全面、才华最耀眼、对秦国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以一篇《谏逐客书》闻名天下的李斯。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生于战国末年。年轻时,李斯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本来李斯对自己的处境还算满意。改变李斯人生观的是《史记》中记载的这样一件事:有一天,李斯“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之忧。”这段话的意思是:有一天,李斯在厕所中,看到那里的老鼠吃的尽是些污秽的食物,如果有人或狗走近了,老鼠们还会被吓得逃跑。后来,李斯去公家的仓库时,发现那里的老鼠优哉游哉地吃着仓库里的粮食,人去了也不在乎,依旧在粮食堆上嬉戏,人们也不会刻意地去驱逐它们,它们丝毫不用担心被人或狗惊扰,活得非常滋润。看到这样的情况,李斯大发感慨:“一个人能不能成才,就像老鼠那样,看他处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了!”
李斯想到,人的聪明才智本来就差不多,最终是富贵还是贫,完全是看自己能否选对环境并抓住机遇。从此,李斯决定做一只粮仓中的老鼠,一定要学好“帝王之术”,为自己争取到有利的生存环境。
战国时期,人人争名逐利,各国争夺人才。之前已有苏秦、张仪等平民将相出现,成为无数有志之士的表率。李斯也不甘寂寞,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他头脑非常灵活,深知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有名师指引。于是,他辞去了在楚国的小吏之职,不远千里跑到齐国,拜荀子为师。
荀子是融儒法于一体的一代,提出了全面而实用的一整套思想体系。他自称儒家,但他不像孟子那样墨守成规,他对儒学进行了扬弃,最终提出了一系列很适合新兴地主阶级需要的学说。当时普遍认为,他的思想是“帝王之术”,非常适合治者的口味和时代的要求。从各派的际遇来看,荀子培养出了李斯和韩非两大,并被最强大的秦国所看重。由此可见,荀子的思想、学识和学说,顺应了历史潮流,其实用性远在学派之上。
学业有成之后,李斯面临着重大的人生抉择。要到哪个国家,要为哪位帝王服务,是李斯反复思考的问题。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较,李斯认为楚王昏庸,楚国没有前途,各国也都在走下坡路,只有秦国能成为养肥他这只老鼠的粮仓。
作好决定后,李斯就去向老师道别。
荀子问李斯:“你为什么要到秦国去?”
李斯回答说:“有合适的环境和时机,人才能干出一番事业。现在各国互相征伐,都在延揽人才,这正是立功成名的好时机。但国家都在走下坡路,只有秦王有雄心壮志,想要一天下,因此我到那里更有机会崭露头角。人生在世,最大的耻辱就是地位卑下,最大的悲哀就是穷困潦倒。一个男子汉,处于卑穷困的地位是会被讥笑的。我不能忽视名利,更不能无所作为,所以我要到秦国干一番事业。”
说完这些,李斯告别了老师,西向入秦。
公元前247年,李斯到了秦国。此时的秦国,子楚刚刚去世,大权实际上掌握在了丞相吕不韦的手中,于是李斯就投到了吕不韦的门下担任舍人。吕不韦有三千门客,但李斯一经展现才华,就得到了吕不韦的器重,经吕不韦的推荐,李斯被任命为郎官,进入了朝廷,这样,李斯就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
一次,他对秦王说:“要想做成一番事业,就要抓住时机。穆公时秦国很强,但秦国没能完成霸业,这是因为当时时机不成熟。孝公时,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连年互相征伐,秦国趁机强大起来。现在,经过了六代君王,秦国仍然是最强大的国家,您又如此贤德,现在消灭六国易如反掌,正是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啊!一旦错过这个机会,六国中有国家再次强大起来,即使是黄帝那样的人物出现,恐怕也难以完成一了。”
李斯还建议秦王从各国内部削弱它们。他提出:“诸侯名士可以下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良将随其后。”简单说来,李斯的办法就是把六国的人才挖到秦国,那些挖不过来的,就派人刺了或者离间了,总之不能让六国中那些有安邦之才的人在庙堂。而对于具体的灭六国的方案,他提出了“先灭韩,以恐他国”的吞并顺序。
秦王对李斯的这些建议非常赞赏,从而提拔他为长史。从此,李斯就进入了秦国的决策层,成为秦王智囊团里的重要人物。
按照李斯的建议,秦国运用、军事、外交、间谍等手段,收买六国的重臣,刺它们的谋士,离间它们的君臣关系,六国的国力变得更加衰弱,而秦国却更加强盛。不久,秦王就因李斯出谋划策有功,拜他为客卿。
正当李斯步步高升,眼看就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时,一件震惊秦国的间谍案发生了。这一间谍案的主谋就是郑国。
郑国是韩国人,是当时驰名列国的水利工程师。
韩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又处于中部的四战之地,饱受兵祸。在嬴政继位前,秦国就表现出了一天下的姿态。嬴政继位后,励志一六国,韩国连年被秦国打,是最恨秦国最怕秦国但也是最无能为力的国家。但面对即将到来的灭国之灾,韩国还是想出了一条削弱秦国的“妙计”,以求能继续苟延残喘。
这条韩国人眼中的妙计就是派郑国去秦国修建郑国渠。韩国听说秦国喜欢大兴土木,就派郑国去游说秦人。郑国到了秦国后,建议秦国修一条连通泾水和洛水的运河用来灌溉。他的目的是想借修渠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让秦国暂时无力东顾。
韩国的这条所谓妙计是典型的“坏心办好事”。郑国渠修成后,秦国的国力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又有了关中这一块天府之国,最终秦国就是依关中和巴蜀两块宝地作为物资基地,平定了六国。
嬴政亲政后,迅速平定了嫪毐之乱,然后又铲除了吕不韦势力。不久,他就查出了郑国的间谍身份,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这时正直嫪毐和吕不韦事件之后不久,嫪毐、吕不韦、郑国,这三个人都是外国人,都做了不利于秦国或秦王的事。因此,这件事情发生后,秦国朝野上下一片哗然,一批秦国的宗室大臣纷纷对秦王说:“各国来秦国的人,大抵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的,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
秦王听后,就下了一道逐客令,李斯自然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边收拾行囊边向秦王上了名垂千古的《谏逐客书》: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官;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官、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士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写这篇文章,一方面是有感而发,自己确实对这件事颇有感悟;另一方面,他在秦国的事业刚有起色就被驱逐,心有不甘。他上这篇文章是希望秦王能回心转意。
这篇《谏逐客书》,气势磅礴,论据充分,是秦代文学中少有的精品。而且,它言词恳切,切中秦国要害,有极强的感染力。因此,《谏逐客书》得以流传千古,并成为李斯的代表作。
李斯先举例说:“从前秦穆公用的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都不是秦国人。但秦穆公用了这五个人,称霸了西戎。秦孝公重用的商鞅,秦惠王用的张仪,秦昭王得到的范雎,也都不是秦人,但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了他们,才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客卿对秦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地方呢?
李斯还说,秦王的、好马、财宝也都是来自他国,为什么这些东西可用而客卿却要驱逐呢?难道大王只是看重珠宝,而对人才却不重视吗?这样做只能加强他国的力量,不利于秦国一天下。
历史上普遍认为嬴政是个暴君,但这并不影响嬴政是个明君,明君与暴君,都只是秦始皇的一面而已。在对人才的任用上,嬴政大多数情况下都保持了清醒的头脑。这次也不例外。看完李斯的《谏逐客书》后,嬴政幡然醒悟,毅然接受了李斯的建议,立即下令取消逐客令,将李斯追回。李斯仍任原职,的客卿也都被请了回来。
不久,本来难免一死的郑国也趁机对秦王说:“韩国让秦国兴修水利,本来是为了消耗秦国让韩国多存在几年,但水渠修成后,秦国也将受益无穷,‘为秦建万代之功’”。秦王听后,觉得郑国的话也很有道理,就决定不郑国,让他继续指挥水渠的修筑工程。不久,著名的的郑国渠就诞生了,它使关中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对发展秦国的农业、对秦国一战争中的后勤保障,都发挥了巨大的支持作用。
这次事件,是秦国最后一次排外行动。此后的秦国,坚持招揽外来客卿的传并予以重用。正是有了这批贤能之士的辅佐,嬴政才能完成一天下的大业。可以说,李斯为秦国保留了最重要的资源——人才,为秦国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斯卓越的才华,不仅体现在上,在文学、艺术等领域,李斯也为秦国、为后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文学上,李斯以散文见长。其文布局严密、纵横驰骋,既有实质,又有文采,往往文质互生。可以说,在秦代短暂的历史上,李斯是文学界的一枝秀。鲁迅先生就曾称赞:“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李斯的散文,流传于世的共有四篇,除《谏逐客书》是写于秦一之前,三篇作品《论督责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都是作于秦一后。由于身份地位、时代环境的变化,李斯的文风也多有转变。
作于秦一之前的《谏逐客书》,有战国时代纵横家的风范。但秦始皇实施“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化政策后,李斯的文风也一改往磅礴、华美的风格,变得质朴、深刻。尤其是秦二世继位后,秦国的形势、李斯的处境都不容乐观,此时李斯所作《论督责书》、《言赵高书》,都体现了他的文风和心境。当他受赵高诬陷后,他在狱中写下了为自己辩诬的《狱中上书》,该文用大量反语,深刻地表现出自己此时满腔怨愤的心情,感情激荡,有很强的感染力。
除散文外,李斯还于碑铭。秦始皇一生曾五次巡行天下,除第五次始皇病逝外,其余四次都令李斯刻石纪念,四次下来累计有《泰山刻石》、《碣邪台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等七篇碑铭流传。这些碑铭无一例外都是在为始皇。例如,始皇第四次巡游时,李斯作了《会稽刻石》: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攸长。卅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四方。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道高明。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六王专倍,贪戾慠猛,率众自强。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阴通间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圣德广密,之中,被泽无疆。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贵并通,否陈前,靡有隐情。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泆,男女洁诚。夫为寄豭,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黔首修洁,人乐同则,嘉保太平。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
此文四言为一句,三句一韵,明显吸收了《诗经》中雅、颂的特点。这篇铭文,虽有呆涩之处,但整体看来非常庄重,气度恢弘。李斯作的这几篇铭文,是历史上最早的功德碑铭,为后世功德碑的撰写提供了范本,影响非常深远。《文心雕龙》中曾这样写道:“秦皇铭岱,文自李斯,法家辞气,体乏弘润。然疏而能壮,亦彼时之绝采也。”
此外,李斯还是书法的鼻祖。秦一后,为贯彻秦始皇书同文的旨意,李斯对大篆字体进行了简化,整理出一套文字,以后就被称为秦小篆。他建议以秦小篆作为标准书写体,始皇同意后,下令在全国推行。小篆的出现,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也是李斯对中国历史的又一大贡献。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