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太宗曾修了一条ldquo;长城rdquo;,结果过程出了问题

  长城,铁马兵戈。言及长城,必会提到秦长城,汉长城和明长城,但除此之外,还有一条鲜为人知的金长城,即金朝修建的长城,全长累计超过5000公里。不过可惜的是,金长城因为一个缺陷,让金人白忙一场,而最后的结果也出乎他们意料。究竟是什么缺陷,最后又是什么结果呢?

金太宗曾修了一条ldquo;长城rdquo;,结果过程出了问题

  时间回到公元1125年,迅速崛起壮大的金朝,先后在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以及金太宗完颜晟的带领下,灭掉了不可一世的辽国,并且又在两年后灭掉了软弱的北宋。但金朝一家大的局面还没持续多久,北方的蒙古人又崛起了,它们还时常率兵南下,最终成了金朝的心腹大患。

  “屋漏偏逢连夜雨”,北宋之后,南宋随即建立,于是南宋和蒙古一南一北,将金朝夹在中间,对其形成了不利的形势。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金太宗开始在北方原大规模的修建防御工事,以抵挡蒙古铁骑的南下,然后一心对付南宋这个软柿子。金朝修建的防御工事,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金长城,其实更准确说应该叫做金界壕,正如《金史》记载,“修北边壕堑,立堡塞……”。于是,从金太宗开始,一直到金朝灭亡,在这一百多年间,金人一直都在持续不断的修建长城,以对抗蒙古人的强势进攻。

  从考古发现来看,金长城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高原地区,具体有三条线,即北线(呼伦贝尔—肯特山),南线(金国东北路与西北路),还有一条(外兴安岭—阴山)。为了修建金长城,金朝可谓是耗尽人力和财力,据《金史》记载,“用工七十五万,止用屯戍军卒,役不及民……”。金人以为,长城一修就可高枕无忧,但其实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美好。专家们经过发掘,确定金长城的修建形式为“双壕双墙”,即从内到外分别是主墙,内壕,副墙和外壕。最后,一道完整的金长城有30-60米宽,如此的设计虽然能在短时间抵御蒙古铁骑的进攻,但是金人却忽略的一个致命的问题,即自然天气。

  在蒙古高原地区,天气恶劣多变,时常就是,而高原上四面空旷,因此夯土建造的金长城,便在天气的影响下变得越来越脆弱,一旦城墙倒塌就直接将壕沟填满,而蒙古铁骑即可毫不费力的穿越长城。最终,金朝的结果自然也是如此,蒙元的骑兵全面进攻突破了金长城的防御,一场惊天动地的厮后,金朝宣告灰飞烟灭。由此可见,金人学习我们汉族人修建长城,其实只学到了皮毛,而没有探究长城防御背后的战略思想。如,秦长城和明长城,它们绝大部分都修建在崇山峻岭上,或者是悬崖绝壁边,这叫做据山险扼守,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并且还全部用的是巨石。再反观金长城,则全部修建在原上,即便是遇到的山岭,也会从山岭旁边绕过,然后修成平地上的长城——平地长城好修,但也容易被敌军攻克。金长城大多为夯土长城,时间一长,面对风剥雨蚀,长城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定会土崩瓦解,起不到有效的防御作用。

  对当时的金人来说,根据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根本就不适宜修筑长城防御工事,而应该秣马厉兵,努力提高自己的军事战斗能力。当蒙古铁骑南下时,就直接跟他们硬碰硬地干一场,如果能赢,自然就削弱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如果败了,也能让敌人觉得金人并不是好惹的。

  通过金长城我们要知道,做任何决定都不能忽略外界因素,毕竟成功是难以复制的,关键是要因地制宜,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而不是盲目地去照搬人的成功经验。最后小编要说的是,通过这道长城,我们也能发现华夏先民的无穷智慧,以及不畏艰险的伟大精神。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