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的最后一年!这一年咸阳发生了什么?
还不知道:大秦帝国的最后一年是怎么样的网友们,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从帷帐外来的箭离秦二世胡亥只有几公分。四分之一柱香之后,他的护卫早已不见踪影,只剩下一个忠诚的宦官紧随左右。
胡亥躲在宫中瑟瑟发抖,问那宦官:“事情都发展到这地步了,你为何不早告诉我?”
宦官说:“臣不敢说,才保住性命。假如臣之前敢说话,早就被了,哪还能活到今天。”
此前关东叛乱的消息频频传来,大臣们就跟秦二世说,不过是出了几个盗匪而已,交给郡守逮捕即可,成不了什么气侯。等到秦二世想听话时,为时已晚。
下令放箭的,是丞相赵高的女婿阎乐。他带兵进宫中,来到胡亥面前,数落其种种罪状,逼迫他自尽。
秦二世问阎乐,我能见丞相吗?
阎乐答,不可。
二世又问,让我当个郡王,可以吗?阎乐答,不可。
二世又说,愿为万户侯。阎乐还是不肯答应。
秦二世请求道,只愿与妻儿做老百姓。
阎乐只好说实话,得了吧您,臣受命于丞相,为天下人诛足下。无论足下如何说,臣下也不敢答应。
秦二世无言以对。
这就是秦二世临死前最后的记忆。
当时,崤、函以东,复活的“六国”正与苦秦久矣的天下百姓,向秦王朝发起复仇。后争夺天下的楚将刘邦与项羽,都已剑指关中。
洹水南岸,几度为帝国力挽狂澜的秦将章邯受赵高谗害,孤立无援,率领秦军最后的一支主力部队向项羽投降。
这一年,是大秦帝国的最后一年。
1
胡亥或许万万没想到,有一天赵高的刀会架到自己脖子上。
在秦二世在位的短短三年内,他与赵高在朝中进行了血腥恐怖的,甚至连皇帝的骨肉至亲,还有两人的同谋李斯也不能幸免。当各地义军逼近关中时,赵高还不顾外患,通过“指鹿为马”的闹剧清洗朝堂。
胡亥是秦始皇的幼子,得位不正。为杜绝诸公子夺位,在逼死为人宽仁的秦始皇长子扶苏后,赵高就捏造罪名,用酷刑处死诸位秦公子、公主。他将胡亥的兄长12人戮死于咸阳,并矺死公主十人(肢体而死),逼迫软禁在宫中的公子三人。
还有一位公子高,自知难逃一死,就上书秦二世,请求让自己为秦始皇殉葬,只想陪葬在骊山脚下。最是无情帝王家。
一天下的千古一帝嬴政,最终连自己的儿女也无法保护。再说,嬴政本人在沙丘驾崩后,体也是被赵高等人塞在腐臭的鲍鱼堆里运回去的。生前多风光,死后如此凄凉。
骊山秦始皇陵西北的一座大墓内,两千多年来埋葬着这些公子、公主的骨,有的身首异处,足见死状悲惨。考古学家袁仲一发现,这些墓主死时皆为20至30岁左右,正好与秦始皇儿女的年龄和史载的死因相符。
诸位公子中,只有一位神秘人逃过一死,还在秦朝最后的岁月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此人就是末代秦王——子婴。
当秦二世与赵高要害忠臣蒙恬、蒙毅兄弟时,满朝大臣唯有子婴站出来劝谏:
臣听说,当年赵王诛良将李牧,燕王用荆轲之谋而背弃与秦的盟约,齐王戮忠臣而信任佞。这些国君都酿成国家灭亡之祸。蒙氏三世有功于秦,是国家的栋梁,陛下刚即位就无故诛,臣以为不可。臣有所耳闻,轻于思虑的人不可治理国家,一意孤行的人不可辅佐主上。诛忠臣而重用毫无品行的人,这是造成内外忧患的事情,请陛下三思。
子婴一身正气,仗义执言,堪商代谏。吊诡之处就在于此,在昏君胡亥和权臣赵高的恐怖治下,这样一位堪称刺头的秦朝宗室竟然躲过了他们的屠刀。
子婴到底是谁?
关于其身世,目前较谱的有四种说法:二世兄长的;二世之兄;秦始皇之弟;秦始皇弟之子。这四种说法,各有不同的史料依据,甚至在《史记》的《秦始皇本纪》、《李斯传》等就有不同记载。
李开元等部分史学家认为,其中秦始皇侄子一说最为合理。
首先,二世兄之子说与史实存在矛盾。后来,子婴与谋划刺赵高,可见其在秦朝末年已成年,而子婴本人也至少30岁左右。秦始皇死时50岁,其长子扶苏大概30余岁,不可能有子婴年龄这么大的孙子。
其次,二世之兄说,也与之前诸公子被殆尽的事件相矛盾,尤其是在子婴冒死直谏后还能有幸逃过一劫,实在难以置信。
根据史载,秦始皇只有三个弟弟,其中赵姬与男宠嫪毐生下的两个私生子早已死于嬴政夺权时,尚在襁褓就被残扑。
马非百先生推测,子婴应该是嬴政另一个弟弟长安君成蟜的。
不愿卷入朝中的成蟜,在秦王政八年(前239年)带兵出征时向赵国投降,当时不过20岁左右,从此再未回到秦国。马非百认为,如果子婴是其在离开秦国前生下的孩子,那么《史记》中“召始皇婴,授之玺”一句,就有另一种合理解读——子婴是始皇弟之子,名为嬴婴。
子婴的来历暂无定论,有待方家进一步考证。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八月,秦二世死后,野心勃勃的赵高拥立子婴即位。
天下局势大变,子婴不再称帝,只称秦王。历经沧桑的大秦帝国,从苦难走向辉煌,又从巅峰滑落。自秦孝公时商鞅变法,秦惠文王连横六国,秦昭襄王远交近攻,到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威振四海。如今,秦朝仅仅存在了15年,就将走向毁灭。
子婴,这个神秘的人物,接过大秦最后的旗帜,也将亲眼见证帝国最后的46天。
2
子婴不是省油的灯,他即位后做的第一件事是诛灭赵高势力。
按照礼仪,子婴应该斋戒五,之后前往宗庙祭祀历代祖先,接受传国玉玺。
子婴知道,自己不过是赵高的傀儡,不如先下手为强。
他召集两个和亲信侍从商议:“丞相赵高二世于宫,害怕群臣诛他,才假意立为我为王。我听说赵高与楚国有密约,灭掉大秦后要在关中称王。现在让我斋戒五后前往宗庙,就是要在庙中我。我若称病不去宗庙,赵高必定会亲自来请,到时就在这里死他。”
果不其然,子婴装病数,赵高多次派人来请无果,只得亲自前来。赵高以为子婴势单力薄,却不知秦朝宗室早已准备好做最后的反扑。
一到子婴所在的斋宫,赵高趾高气扬地问道:“祭拜宗庙是国家大事,秦王为何不去?”
话音刚落,子婴埋伏下的刺客登时出,将赵高当场刺死。之后几,咸阳再次掀起一次大清洗,不过这次遭殃的是赵高家族及其亲信。
秦王子婴亲政,可天下,早已不是老秦人的天下了。
正如子婴所言,赵高早已与楚军密谋。在逼死秦二世后,他就派出使者前往武关外交涉,一说是意欲与楚军将领平分关中。关外的这个楚将,不是人,正是刘邦。
刘邦其实只秦始皇岁,算是同龄人,两人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了47年,命运轨迹却截然不同。网上有这么一句经典的话,刘邦从小就知道天下有一个嬴政,而嬴政至死也不知天下有一个刘邦。只因嬴政去世时,四十多岁的刘邦不过还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基层官吏、市井无赖。
刘邦本就是,自然不会接受赵高的提议。更何况在楚军西进前,楚怀王熊心就和诸将约定,先入关中者为关中王。
谁都不想放过关中这块肥肉,刘邦一路西进时,项羽率领的楚军、司马卬率领的赵军、魏王豹率领的魏军、韩王成率领的韩军等几支大军也在向咸阳方向进军。群雄逐鹿,不知鹿死谁手。
时不我待,此时刘邦与咸阳之间的交通要隘只剩下峣关(今陕西商州西北)。
张良正好在刘邦军中,向他献计:“我听说峣关的守将是屠夫之子,这种市侩小人,往往见利忘义。沛公可先派遣军队,预备5万人的粮,并在四周山上增设大军的旗号,虚张声势,作为疑兵震慑秦军,然后再派人带着珍宝财物劝降秦将。”
他依张良之计,峣关守将果然投降。张良再次献计:“这不过是为首的将领投降,其部下的士卒尚未服从,恐为后患,不如乘秦军懈怠之机消灭他们。”刘邦的军队实力较弱,确实难以制约秦军。于是,刘邦向群龙无首的秦军发起攻击,乘胜追击,一直打到咸阳郊外的灞上。
当刘邦军到达咸阳城下时,好不容易才夺回权力的秦王子婴无险可守,无兵可用,看着城下刘邦的军队一筹莫展。
3
曾经百战百胜的大秦雄师,都到哪儿去了呢?
秦朝一天下后,主力部队分为三支。
一是在北方边境修筑长城、抵御匈奴的北部军。最初由蒙恬领,兵力30万,蒙恬后,改由王离领。蒙恬与王离都是官三代,祖父分别是名将蒙骜与王翦。
这支军队在巨鹿之战中败于项羽之手。据史载,公元前207年,项羽带兵救赵,破釜沉舟,与王离军大战。王离部下的20万(一说10万)秦军将士,除少数被俘,几乎全军覆没,足见项羽军可怕的战斗力和巨鹿之战的残酷。
秦军血流成河,横遍野,从此元气大伤。
二是远在南越的南部军。这支军队没有卷入中原战乱,为首的任嚣与赵佗割据岭南以自保。
三是关中地区的京师军,由章邯率领,这支军队在平定秦末军时多次立功。陈胜、吴广后,其部将周文一度率军到咸阳附近,正是章邯临危受命,将修建骊山陵的役夫刑徒临时编入军队,带兵击败周文军,之后灭了陈胜的张楚。不然,陈胜离灭秦也不过一步之遥。
巨鹿之战,秦军大败后,章邯退守河内。章邯是李斯的人,赵高掌权后,他痛感孤立,多次向朝中请求增援,都得不到回应,还惟恐赵高网罗罪名,借机诛自己。在内被赵高排挤,对外遭项羽猛攻,走投无路之际,章邯向项羽投降,被封为雍王。
大秦最后的名将,当了降将。
这支军队的下场更是让人感慨。项羽本想以章邯军为先导进军关中,七国联军一共约60万,在项羽的带领下浩浩荡荡西进。六国的士卒很多都为秦朝做过苦役,受过秦军的鞭打责骂,现在轮流转,都反过来欺负秦人。
之后的四个月里,项羽军西进步伐缓慢,一直在河南一带徘徊停留。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新降的秦军与诸侯联军纠纷不断,抵抗非常激烈。
有不少秦军士兵更是埋怨章邯等主将投降,担心自己在关中的父母妻子遭到牵连,被秦朝诛。军心逐渐,粮后勤也难以解决。
项羽是一个浪漫的英雄,也是一个无情的军人,知道稳定军心为当务之急。行至新安,项羽与诸将商议,其部下认为,秦军数量庞大,且不服从命令,如此到了关中情况危急,不如将他们尽数消灭,只带章邯等几位将军入秦。
项羽同意,当晚楚军秘密行动,连夜坑秦军降卒二十余万。
那一夜,项羽为楚军解决了后顾之忧,却永远失去了关中的民心,而刘邦已先他一步进入关中。照楚怀王的盟约,先入关中者将在秦为王,刘邦自然以“关中王”自居,要想办法安定关中,给自己拉拉票,提升一下支持率。
4
刘邦项羽更明白,应该给大秦帝国一个体面的结局。
公元前207年十月,子婴在位的第46天。在希望彻底破灭后,末代秦王为保全咸阳军民,乘坐白马牵引的丧车,颈系天子绶带,手捧玺印符杰,率领百官开城投降,迎接刘邦入咸阳。
受降之后,就有人劝刘邦了子婴。刘邦果断拒绝,说:“当初楚王派遣我奉约入关,是因为我能宽以待人,现在敌人已经投降,再加以害就是不详。”
刘邦对子婴好生款待,对秦朝的宗室大臣也一律宽赦,让他们各司其职,维持现状。在萧何的支持下,刘邦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刘邦还对秦人说,我之所以来关中,是为父老兄弟除害,绝对不会报复,希望大家不要害怕。
秦人与六国之人有灭国之仇,如今秦王降了,秦军没了,国家亡了,来了个沛公,竟然对关中百姓百般抚慰款待,不拿老乡一针一线。秦人才知虚惊一场,纷纷牵牛宰羊,呈上酒食慰问刘邦军。
刘邦豪爽地说:“仓库粮食多,军队不缺粮,不用父老乡亲破费啦!”
刘邦初入咸阳也有小人得志之感,不禁惊叹咸阳宫中的富丽堂皇,看到金银财宝和漂亮姑娘也是难掩兴奋,垂涎欲滴。进了宫中,腿都快迈不开了。
尚未成功,就别白做梦。智囊张良见状,拉上暴脾气的樊哙一起劝谏刘邦,劝他打消留在秦宫的念头。张良说:“秦朝多行不义,沛公才有机会至此,秦残暴无道,您就应该布衣素食,以示节俭。如果您沉溺于享乐,就是助桀为虐了。”
忠言逆耳利于行,药苦口利于病。
刘邦虚心纳谏,下令查封所有的府库财物,率军回到灞上。
5
十二月,项羽率领四十万诸侯联军终于到达函谷关下,发现关中已是刘邦的地盘。
项羽与刘邦还的曾是“兄弟”。项羽之叔项梁战死之前,刘、项曾同在项梁帐下作战,一同领兵破城阳,攻定陶,击败李由军于雍丘,这是两人关系最密切的时期,可谓同生共死的好战友。
楚怀王与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时候,秦军的主力还未消灭,军势正盛,这个号召就是一张空头支票。只有项羽积极响应,他是怎么说的?我要和老刘一起去。(“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
后来楚汉相争,项羽俘虏了刘邦的父亲,在对峙时把刘太公抓出来,威胁刘邦道,你不投降,我就把你煮了。
刘邦却说:“我当年和你约为兄弟,我就是你,你要是想煮了你,也分我一杯羹吧。”项羽气得差点儿当场把刘太公了。
眼下项羽作为与秦军作战功劳最大的将领,却眼见着最大的胜利果实分给了先入关中的刘邦,心里不是滋味。
恰在此时,刘邦一个部下跟项羽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当即决定和刘邦兵刃相向,从而有了著名的鸿门宴。兵力弱小的刘邦不敢与项羽相争,启动危机公关团队,亲自到军中与项羽讲和,将关中移交项羽,最终化险为夷。
项羽进入咸阳后,所作所为与刘邦是天壤之别。谋士韩生劝项羽定都关中。项羽却一门心思想回楚地,还说,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无人知晓。
他不想做关中王,也不想回去楚怀王手下当将军,他只想做西楚霸王,维持一个七国复国、王政复兴的天下秩序,却不知这个由英雄主宰的新格局会让天下陷入新的混乱。
韩生认为关中阻山带河,土地肥沃,才是建立不世之功、成就霸业的立足之地。他见项羽将自己的战略计划当作耳旁风,气不打一处来,说:“人们说楚人脾气暴躁,就像猕猴戴帽子,虚有其表,果然如此。”
韩生为后世贡献了一个成语“沐猴而冠”,之后被项羽下令烹。
心怀之恨、叔之仇的项羽,执意要用秦王的鲜血和秦宫的火焰,来染红暴秦落下的帷幕。
他死那位身世成谜的末代秦王子婴,大肆诛秦朝皇室贵族,放火焚毁咸阳宫室,据说,大火烧了三个月,“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
下一场战争的胜负,冥冥中早已注定。
这就是,大秦帝国的最后一年。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