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一意孤行迁都遭到众人反对 却为明朝延续的生命
朱棣迁都,这是很多读者都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靖难之役,指的是公元1399年至1402年三年时间里朱家的皇权争夺战。燕王朱棣对决建文帝朱允炆,最后以朱棣登上位于南京的皇帝宝座、朱允炆下落不明而告终。
在朱棣靖难之役取得全面胜利以后他想的是迁都北京,在朝堂众人的反对下,他还是一意孤行,难道这是永乐大帝的思乡情?显然不是!
(靖难之役)
迁都的原因
燕王朱棣,一语道破玄机。朱棣被朱元璋封藩燕地(今北京一代)说白了,北京就是朱棣的地盘。可是大明当时的首都是应天,一南一北相距甚远,强龙也压不过地头蛇。那时虽说大殿一片火海,但是始终没有找到朱允炆的首,他跑了。凭借着朱元璋的布局和建文帝这个正皇帝的名号,东山再起不无可能,况且当时齐泰等人还在南方募兵。朱棣靖难的旗号本就名不正言不顺,再加之他继位大肆老一朝的武将文臣,百姓们也颇有怨言。加上世人皆知他燕王朱棣打着靖难的旗号进京勤王,实际上是觊觎大明江山。在百姓的眼中,他燕王朱棣又带来了战火,在他诸位兄弟眼中,皇帝凭什么让他朱棣做,朱棣又不是朱元璋钦定的人。所以说朱棣在应天做皇帝,坐的不稳啊。
内部的忧虑使得朱棣担心,但他更为担心的是北方的蒙古鞑靼。朱棣自幼随父朱元璋抗击蒙古,还刻意被父亲安排到北方蒙古易于侵犯的地方,当作卫国利器使用。这些年他也见过蒙古鞑靼有不少小动作。再加上朱棣发动靖难之时,已经有不少藩王被朱允炆给削掉,自己还把宁王的朵颜三卫相借,事成之后,又把这一北方抗击蒙古的屏障——宁王一支举家南迁。如此一来北方国防力量甚是空虚,如若蒙古鞑靼卷土重来,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这般内忧外患之下,朱棣不顾朝中大臣的反对,果断迁都北京。
(蒙古鞑靼)
迁都的利弊
跨越大半个中国迁都,有舍有得,有利有弊。
江南烟花之地,自古留有诗句quot;商女不知恨,隔江犹唱花。quot;更有李后主、隋炀帝等前车之鉴,如果不迁都北京,不知道明代帝王能在这纸醉金迷的烟柳之地撑多久,恐怕朱厚照这位贪玩的皇帝都见不到这个乐园,因为在这之前,大明朝估计就了。以南方为中心,而北方边患严重,鞑靼的铁骑不知要践踏我中华多少次,到那时,难道大明朝也要向南宋那样偏居一隅?
(隋炀帝的奢靡)
可是,迁都北京,虽然避免了安逸的忧虑。但是,天子守国门向来是大忌,蒙古鞑靼南下第一要面对的就是精良的禁卫军。试想,能称得上禁卫军,应该是全国的精锐,如果这一股有生力量灭亡的话,那么整个大明的天下将面临危亡,至少,北方诸地可让敌方唾手可得。如果于谦没有抵住瓦剌的进攻的话,大明的系将会崩溃,集中的军事力量也将消耗殆尽。那时,便是士大夫所说的亡天下了。
壮举的成就
迁都可不是闹着玩的。选择北京作为都城,得有气派的宫廷殿宇供皇亲国戚居住吧。这就需要运送大量的木材和大量的工匠。古时的交通状况不现代,当时八百里加急的毛信都得快递个把月,更不用说运送制造皇室宫殿的大木料、石料。而且宏伟的紫禁城建筑群所用的木料、石料还是云南深山的名贵材料,先不提把木料运往北京的路途遥远,单单就当时的民间俗语——如山一千,出山五百就可以看出,将木料运下山都损失惨重。
紫禁城从公元1406年开始建造,历时14年完成,到公元1420年永乐十八年,这座宏伟的建筑摆在世人眼前。可殊不知,如此浩大的工程,耗费了三十万民工和部分卫兵,并集中了当时几乎全国所有的能工巧匠。
(紫禁城)
如果没有永乐大帝的那分创举,那北方明珠估计要20年也建不完。
为了缩短工期,永乐大帝下旨打通古时荒废的渠道,这样一来,建筑材料的运输周期大大缩短,民工和卫兵的粮食供给也有了保障,还大大方便了建筑落成后的搬迁事宜。
在民间,古渠道的打通,便利了南北方的文化交流,极大的改了南北方的交通情况,刺激了南北贸易的兴起。满清皇帝的江南寻访也得感谢朱棣的这一举措。
三都的隐患
了解明史的朋友都知道,明代有三个国都,分别为北都——北京,中都——凤阳,以及南都——应天。
中都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设立凤阳为都,仅仅只是为了怀念故乡,埋葬朱家列祖列宗,这是个标志问题,也是个信号。就像明末农名攻下凤阳后,抛朱家祖坟,崇祯下《罪己诏》检讨自己,这是个体面问题,并无实际作用。
北都北京,这是几近明代所有时刻的中心(从永乐皇帝开始),他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威慑着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本就脆弱不堪的北方军备力量。
重点是南都——应天,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明代官员的养老院、避难所。
大明王朝之所以灭亡在表面上是,气数已尽,国库空虚,两头迎战。实际上明朝亡于争,亡于冗官、冗军。据史料记载,洪武年间,大明王朝在职官员有两万七八千人,而到了万历年间,大明在职官员达到了八万人左右,整整四倍。试想每年王朝要花费大量的帑金去给这么多官员开支,那还有多少分给军需,还有多少用于公共建设。
(六部)
应天,那可是个养老圣地。朱棣也是有所忌惮啊。他当年不顾大臣的反对北迁国都,可是应天是开国皇帝朱元璋钦定的国都,有些东西这位在明朝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应天在作为南都后,仍旧保留一套完整的体系,虽然没有实权,但这个应天城寄居了太多的寄生虫。以至于后期,任命海瑞为应天巡抚,去整治这帮寄生虫,得到了老百姓给予quot;海青天quot;这一爱称。应天官员的腐朽已经遭到了百姓们的百般唾弃,可是海瑞的到来,也难及骨里。正的病患早在公元1420年,迁都的那一刻就已经滋生,直到大明王朝病死。
(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
迁都不是一个小事,朱棣永乐帝也是经过深思熟虑才迈出这一步。不得不说,迁都北京,便于了大明王朝对北方国土的管理,也疏通了渠道,刺激了经济的繁荣发展。但是,徒有虚名的官职,让无数吸血虫着大明王朝的骨髓,在嘉靖年间甚至出现了无禄可发的情况。
历史过眼云烟,拂去种种的表象、决策,留给后世的是一个偌大的紫禁城,是一个完整的古建筑群,是一个世界级的奇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