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使用卫所制度?募兵制是怎么出现的?
对明朝兵制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有明一代,受到抨击最多的就是明代的卫所制度。毕竟,明太祖朱元璋在创立大明后,竟然搬出来了老古董卫所制度,这种类似屯田制的老制度。要知道,在明朝前边的宋朝已经是募兵制,在更早的唐代就是由于跟卫所差不多的府兵制崩溃改用的募兵制。那朱元璋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后来明朝怎样处理卫所制崩溃的问题呢?
朱元璋的烦恼
我们先来说说朱元璋为什么要采用卫所制度。其实,这主要是跟当时的情况有关系。我们都知道,朱元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从蒙古人手里夺回了的天下,还完成了中国封建历史上唯一一次北伐的成功。可是,创造了如此伟业的朱元璋竟然在设立制度上采用了早就作古的屯田制。而原因,就是因为北伐成功后,大量的明军成了累赘。具《明史》记载:“国初置卫四百九十一,所三百一十一。”卫所制度,一卫是5600人。如此计算,明军大概有270万之多。如此庞大的军队,如果全供养这个消耗可想而知。我们举个例子,在北宋时期,冗兵一直是压在北宋头上的大山。
而其实,当时的宋朝军队只有一百多万。这还是在宋仁宗时期,当时的大宋国力处于顶峰,尚且觉得军队数量过于多。可以想象,这近三百万的明军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数字。军队这个东西,的是多了犯愁,少了还是犯愁。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当时的朱元璋就下令把军队安排去屯田,这样卫所制度就创立了。当时朱元璋的想法,就是将大量的士兵从作战状态转化到生产状态。这也非常符合明初的特点。
经历了战乱与自然灾害的中原地区,非常需要休养生息。而寓兵于农还是个不二选择。具朱元璋自己说:“今海内宁谧、边境无虞,若使兵但坐食于农,农必受弊,非长治久安之术,其令天下卫所,督兵屯种,庶几兵农合一,国用以舒。”朱元璋自己就是农民出身,他当然知道如果这些兵都要养,那高额的赋税对农味着什么。所以,能够让士兵自食其力其实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如果将这些人裁撤掉,那估计很快就会成为不安定因素。
种田和训练并不能两顾
在朱元璋的设计中,卫所制度三层的士兵训练,七层的士兵负责种地。这个例,也会根据土地的贫瘠程度做出一定的调整。这项制度的设计,就已经预示着士兵战斗力的下降已经是一个必然的情况。其实,在朱允炆讨伐朱棣的时期,卫所士兵的战斗力就已经在下滑。当时在进攻北平的战役中,明军先锋被久经战阵的北平府士兵多次击败。如果不是后来耿炳文大军压上,朱棣还在节节胜利。而之后,朱棣的多次北伐蒙古也深感明军的战斗力已经不如当初。所以,在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就在北京建立了大名鼎鼎的三大营。而三大营的二十多万军队,也是久经训练的常备军。不过,只有二十万的京营是不能包打天下的。所以,明宣宗时期,深感卫所制度已经徒有虚名。
募兵制是出现的
这一切的改变就要从明英宗说起。明英宗由于年轻气盛又受王振的怂恿,开始了人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御驾亲征。当然,这次旅游就在瓦剌的强烈的要求下,多住了几。“土木堡之变”大量明军精锐的丧失,使得明朝不得不采用另一种方式来补充边关的防御,就是募兵制。后来,募兵制就换了个称呼就是“营伍制”。这种募兵的形式,一开始只是在边关采用,后来逐渐发展为全国性质。尤其是战事频起的嘉靖时期开始。而此时的明,募兵还是以御史到内地募兵为主。
募兵制所招募的士兵,就称为营伍兵。记载:“仿古什伍之制,五人为伍,二伍为什,外立什长一名;三什为队,外立队长一名;三队为哨,外立哨官一员;五哨为总,外立把总一员;五总为营,俱属主将一员。”所以,营伍的称呼就这样得来。相于卫所,一营大概有两千人左右。当然,在整个封建时代,喝兵血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缺额的事情我们就都不考虑了。因为,这样就根本无法算清将领的实际掌兵情况。好在,无论哪个朝代,如果的遇到战事,这些个大抓壮丁也会将人数凑齐的。正是明朝中期以来,大规模的使用募兵制。
这才有了后来大名鼎鼎的:戚家军、俞家军、李家军以及明末的关宁铁骑等等。而这些部队是的能在战场上刀的与敌人拼的。为什么募兵制的士兵就会战斗力如此提高呢?以为募兵制的士兵无论是年龄、素质和训练等方面都是要由于卫所士兵的。不仅如此,由于卫所士兵都是世袭制,所以想升迁非常困难。而募兵制则不同,募兵制的上升阶梯是开放的。所以,在士气方面,募兵制也是要高于卫所士兵很多的。因此,在明朝中期,由于营伍制成为了战争的中流砥柱,明军才会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正是在营伍制的实行情况下,大明才打赢了例如“万历三大征”等诸多内外战争。根据史料记载,当时戚继光在剿的时候,带领一万多卫所明军。遇见了800都掉头就跑,如果不是戚继光三个头领,估计早就崩溃了。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是派这些军队去面对刚刚打赢本国内的众多大名军队,明军会是怎么样的状态。那接下来问题来了,卫所士兵去哪里了呢?
卫所士兵消失了吗?
卫所士兵哪里也没去,只是变得默默无闻,偶尔发出点声音也是因为被土豪劣绅占了耕地。他们只是由于没有了更多的军事价值,主要就是负责在内地维护治安。当然,想浙江福建沿海的治安,估计也是维护不了的。更是到了后来,卫所士兵有一部分也被招募到了营伍中,虽然挂在卫所的户头上,其实已经成为营伍的一部分。而这也是卫所能为大明的军事做出的最后一点贡献。可能有人此时会问了,既然营伍制这么好,那么大明为什么不就用营伍制?像唐朝一样彻底取代卫所制度不好吗?
这个问题就较复杂了。由于卫所制度实行时间较久,里面的利益错综复杂。而且,这也是朱元璋定下的制度。所以终明一世,卫所制度都没有废除。其实卫所制度也是有他的好处的,那就是避免了将领对士卒的私人占有。到了明代后期,营伍制招募的士兵已经不再是先招募后选将,而是由将领直接招募。基本上就是,如果招募到了一个营,就是总兵。招募了一个总的兵力,就是把总。这一点已经有点类似今天的销售了。
这样招募的士兵,不可避免的士兵只对招募自己的主官负责。而后来的南明,也证实了这种制度的危害。南明江北四镇,根本不听中央调遣。左良玉说从武昌撤退就撤退,刘良佐说投降清军就谁也挡不住。更有甚者,如黄得功战死,他的部队就立刻群龙无首,最后发生了。一部分抗清中被消灭,一部分直接投降了清军。而这只是其一,毕竟唐代藩镇就已经证明这个问题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财政问题。
众所周知,自从万历中期以来,财政赤字连年增加。而伴随而来的各种自然灾害也开始明朝赖以生存的赋税。募兵制是需要大量的财政才得以支持,而当时由于财政的萎缩,造成了武备的废弛。而随即带来的就是蒙古等外敌多次越过长城的入侵。这也就造成了北方经济更大规模的,而为了挡住外族就要继续募兵,这又增加了财政负担,最后结果就是流民四起。流民四起更加反作用财政的崩溃。如此恶性循环,使得明朝的经济、军事双双崩溃。这一切,崇祯在煤山上自缢自然不可避免。
所以,对于明朝的军事问题,说到底还是问题。卫所制度消耗大量的财政,而又不能取缔。营伍制度又受制于财政无法扩大,最终只能走向灭亡。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