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听民谣的人都不希望民谣火?
• 娱乐
nsp; nsp; 近,在某音乐节目上,徐佳莹翻唱的一曲《莉莉安》引发巨大发酵。有人说,徐佳莹版《莉莉安》唱出了自己的味道,明亮清扬;有人则嗤之以鼻:quot;这个莉莉安更像是被卖进了窑子里,唱不出故事,寡淡无味。quot;
nsp; nsp;nsp;仔细数数,每当民谣歌曲被翻唱后都会引起哄然,从左立的《董》,iu的《斑马斑马》、到的《南山南》、再到徐佳莹的《莉莉安》,这些歌逐渐被大众所熟知,然而这种熟知却正是矛头所指。quot;像是在失恋的夜晚蜷在被窝里听的歌有一天被搬到露天烧烤摊旁边quot;,怕与粗俗之人共享,念始之情怀犹切。
nsp; nsp;nsp;为什么听民谣的人都不希望它火?
nsp;
nsp; nsp;nsp;1.许多事物始于小众,毁于普及
nsp;
nsp; nsp;nsp;这个道理在身边随处可悟。从最早的贴吧,到天涯豆瓣,再到现在的知乎,你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些曾经都会不住刷一刷的社区论坛,发展到现在却是愈加变味。拿知乎来说,戾气遍布的高票回答来势汹汹地替代了原有的诚心之作,所谓的高人气变成营销和软文的切入口,大量涌入的新用户一定程度上拉低其专业度,多担心这个分享见解的社区会变相沦为个人营销的工具。
nsp; nsp;nsp;最开始的微信公众号,在运营价值还没被大众发掘的时候,大号们发的文章总是能让人眼前一亮,干货十足,这种碎片化知识一定程度上也能满足人的阅读体验。而时至今天,你兴致勃勃冲着标题打开文章里面却只是引人围观的噱头,稍微加点爆戾式情绪就时不时带来10w+,一篇文章看到最后恍然醒悟原来是篇软文。就算是高度强迫症,那些订阅号的红点也不再有动力点开。
nsp; nsp;nsp;环境所致,大隐隐于市并非无道理,某种东西被搬到市面上来,则失去了原有的淳厚。最开始的掏心窝之物,就难免成为争名逐利的牺牲品。
nsp;
nsp; nsp;nsp;2.新加入群体很难带来认同感
nsp;
nsp; nsp;nsp;ldquo;不喜欢不喜欢的人喜欢我喜欢的人rdquo;,虽有些拗口但道理也就这样。
nsp; nsp;nsp;爱听的歌曲,其实就是一种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新加入的群体,是否和这个标签某种程度上达到一种契合感,往往成为之后形成的群体能否ldquo;和睦共处rdquo;的一个重要因素。
nsp; nsp;nsp;你不能指望喜欢唱凤凰传奇的人突然来一首《南山南》,就算不得已为之,听觉享受恐怕就是ldquo;你在遥望月亮之上,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rdquo;这样的既视感。喜欢的歌曲和歌手烂大街后,你大概会看到街边七八岁的小孩一边玩钢炮一边哼着调,会看到隔壁经常鼻涕横流的抠脚大汉在楼道大嚎大叫,而他们,却茫然谓之:ldquo;那人的歌我听过,还行。rdquo;不能所有东西都能像快餐一样图个饱就可以,口口声声的喜欢却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后续又从何而来的共识。
nsp; nsp;nsp;所以这样看来,心爱之物被人糟蹋,心有痛惜不足为怪。
nsp;
nsp; nsp;nsp;3.占有欲这东西,人人都有啊
nsp;
nsp; nsp;nsp;对自己喜爱的东西会很珍惜,很难接受别人轻易触碰,这是每个人或多或少会有的心理。爱民谣的人,就如同爱流行乐摇乐的人,他们花了的不算短的时间,在耳机这头陪伴着喜欢的歌手从为谋生计累死累活往各个小地方赶场到开始在大庭广众下展露才华,那种感情不亚于情人朋友。
nsp; nsp;nsp;当他们火了之后,在微博下面的评论很难抢到沙发,演唱会门票分秒售罄,热爱他们的粉丝成群结队,从此自己不再是那个少数几个人的个体。这样的心理落差自然会有,也存在正当。
nsp; nsp;nsp;也许的不是别人口中的秀优越,和爱你心水的姑娘类似,这也是对拥有的某种渴望。
nsp;
nsp; nsp;nsp;纵使有千万种不希望它火的理由,但也抵不过它本身不可逆的趋向。
nsp; nsp;nsp;赛后宋冬野对徐佳莹的翻唱作出回应:ldquo;谢谢徐同志唱莉莉安,新年礼物,这个版本特别好!...大伙儿也别扛着旗任冷风吹了,对一个濒临过气写不出歌的肥仔来说,这岂不是好事一件,过完年没准还能不劳而获多挣几场。rdquo;
nsp; nsp;nsp;语气里虽还是他一如既往的耍贫风格,但有个事实也明显摆在那里:民谣歌手的需要先活下来,再考虑好的创作。有哪个民谣音乐人辛辛苦苦写了那么多歌唱了那么多小舞台不希望有一天能发光发亮?ldquo;三位数左右的知音,一生都在地下室和没有洗澡间的旅店流浪,喝过期的脉动,双手托腮等待一碗康师傅牛肉面咕嘟咕嘟泡开。rdquo;没有物质上的支撑谈情怀实在太空,最起码的吃饱睡饱都解决不了。
nsp;
nsp; nsp;nsp;此外,民谣文化的流行的是件很好的事情。
nsp; nsp;nsp;从开始只是小众人群的偏头好到后来被越来越的人所知晓,了解民谣文化,喜欢民谣文化的人也越来越多。当人们开始透过歌词乐意倾听《南山南》背后的故事,当有更多人亲切地叫宋冬野宋胖子,当某天大家路过鼓楼大街能想起那首脍炙人口的《董》,我们的应该感到高兴。
nsp; nsp;nsp;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一无二的故事,每个人故事的诠释方法也不尽相同,期待更多的徐佳莹站出来,以歌声,以情感,让民谣火得有内涵。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