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是为了找建文帝吗?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了什么?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了什么?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明成祖朱棣派三宝郑和率领一支庞大的远洋舰队南下西洋,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壮观、最神秘的航海之旅。郑和船队在南京龙江船坞建造,在江苏太仓刘家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正式起锚。两年后,郑和船队携诸国朝贡使者返回明朝,第一次郑和下西洋行动结束。
在完成了第一次远洋任务后,郑和船队又于1407年、1409年、1413年、1417年、1421年开赴西洋,远至爪哇、印度、非洲之角和霍尔木兹海峡,沿途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船队的“宝船”大者为九桅平底帆船,长135.3米,宽56.7米。小者为五桅平底帆船,长54.8米,宽20.7米。整个船队拥有约27000名水手。值得一提的是,同一时期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尚未开始,郑和船队无论舰船尺寸、技术水平还是舰船数量,均令150年后才出现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望尘莫及。
朱棣在位期间六次派郑和远赴西洋,出航次数可以说是非常频繁了。然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却成了一个不解之谜。时至今,人们仍不清楚朱棣为什么要大费周章派郑和下西洋,因此便出现了各种猜测。
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认为在“靖难之役”后,建文帝神秘失踪,这成了朱棣心中最纠结的一件事情。毕竟他的皇位是从建文帝手中夺来的,只要一天不确定建文帝的最终结果,他的皇帝宝座就没法彻底坐稳。因此当他听闻建文帝逃到外国的消息后,就派郑和带着庞大的舰队前往搜寻。然而这种说法却存在一处“硬伤”:假如建文帝的没死,他大可以随便在国内找个地方隐居起来,以古时候的技术条件,要在如此庞大的国度内找到一个人的难度与大海捞针差不多,根本没必要逃窜到外国去。国外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相通,到了外面被发现的风险反而更大。而且朱棣直到1421年仍派郑和出航,此时建文帝早已对他不构成任何威胁了,所以寻找建文帝的说法站不住脚。
事实上,夜读史书认为朱棣之所以热衷于派郑和下西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向周边国家宣扬明朝是世界中心的地位,扩大朝贡制度,打造天下共主的形象,以此证明自己才是最合适的皇位继承人。用现在的话来说,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就是“软实力”输出。
朱棣一生都饱受皇位合法性的煎熬,他在位时期的很多重要决定其实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以及获得皇位的合法性。为了实现这一点,他不惜重金派郑和带着庞大的舰队往返于中国至非洲这段航线,将明朝的国威远播至沿线各国。“威德遐被,四方宾服”这两句对朱棣生平功绩的评价在郑和下西洋这件事情上确实是做到了名副其实。
令人遗憾的是,郑和下西洋原本可以开启明朝的海上霸业,可明朝皇帝却没有意识到此事的重要性。频繁的远洋航行并没有为明朝攫取领土或资源,只是带回了为天朝扬威这一抽象成果。
1433年,明宣宗朱瞻基执政期间完成了最后一次郑和下西洋行动后,明朝的海洋探索行动彻底宣告终止。此后明朝的航海能力益衰微,以至于到了明朝中期竟沦落到了连沿海地区都难以对付的地步,明朝航海史就这样成了一片生锈的合页。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