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商鞅变法,分析赵国的变法为什么失败?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赵国的变法为何失败?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221年,200余年的时间中国的古时候经历了战国七雄割据的战乱时期。分别有:秦、楚、魏、韩、齐、赵、燕七个国家,而这个七个国家都有着吞灭六国,自己称霸的想法。
但只有通过变革才能强盛国家的实力,所以每个国家都实施了改革变法。在战国时期的改革的大浪潮中,有的国家因为改革成功,走向了人生巅峰,而有的国家却因为改革从此走向了末路。
其中秦朝的商鞅变法,是最见成效的,也是最成功的。因为秦朝称王的时间是最晚的,距离战国七雄中最早称王的魏国还要晚20年。所以秦朝在变法之前还是非常弱的国家,也经常被六国侵犯,但是经过商鞅变法,秦朝迅速的强盛了起来,很快的就超过了六国,直至最后吞灭六国,一了中国,可以说这都是离不开变法的成功。
而同一时期的赵国也历经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初期的时候在军事上鲜见成效,但到了后期也显得力不从心了。弊端显露,最后赵国也因为改革的不彻底,最后走向了衰亡之路。
秦、赵都是同一时代的国家,而且都是前后实行的变法,两个国家的结果却截然相反。下来让我们一起透过分析秦朝的商鞅变法,来探索赵国变革失败之处。
秦朝实施的商鞅变法
秦国的商鞅变法是在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秦孝公治下开始施行的。除了迁都咸阳,还推行了郡县制、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最主要的一点是废除了秦朝旧贵族世袭特权的政策。下面一起了解一下商鞅变法所实施的具体措施。
大家都知道,商鞅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其实行的变法也是以法家的“明法”“重刑”等基本思想为指导的。商鞅在法家名作《法经》的基础上,对秦国的法律做了重要的补充,改法为律,制定了新的《秦律》。法和律具有不同的含义,法主要是强调内容的公平性,而律更偏重于适用上的普遍性。所以由法到律的转变并不是一个文字上的简单变法,而是法律概念和一个国家制度上的一个大的跨越性的变革。
通过《秦律》的修订,商鞅主张大力进行法制宣传,使老幼妇孺皆知法、懂法,不管轻罪、重罪全部都要重罚。不管任何人,只要犯罪都一律严加查办,绝无宽待更无赦免。还实行了连坐法。
引用:《商君书·禁使》:“故至治,夫妻交友不能相为弃恶盖非而不害于亲,民人不能相为隐。
上面记载的就是连坐法的内容:就算是夫妻也不能互相包庇,必须要向官府检举揭发,使得任何犯罪不能隐匿,否则一旦查出,一家人全部要一起受罚。就这样商鞅利用极端功利且简单粗暴的治理方式,在变法十年的时间内快速的为秦国创造了国民安居乐业,夜不闭户的安稳。
《史记》记载了这一盛况:“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从上面史料记载可以看出,商鞅通过法制上的改革,使得秦朝的百姓一时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百姓们安居乐业也为秦朝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条件。而随着20世纪以来,随着大批秦朝文献的发掘,让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了秦朝的制度,特别是在商鞅修订的法律文书上展现的丰富内容,反映了秦人制度的完和当时已经达到的较高水平,这是当时六国尤其是赵国所欠缺的。
商鞅在发展秦朝的经济上,为了鼓励国民耕织和垦荒。商鞅在变法中规定了凡是努力耕织、生产粮食布匹多的,不仅可以免除秦朝沉重的徭役负担,还可以用多余的粮食去捐买官爵。但如果有国民不去辛勤劳动,而去经商的,则要连同一家人都要被罚作官府的奴婢。
商鞅实行这一经济上的变革更在推动农业生产关系方面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加上后来的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秦国所在的关中地区成为富庶之地,也为后来秦国的一六国的战争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基础。
商鞅在军事上更通过奖励军功去刺激国民上前线敌。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在前线凭斩获敌军首级的数量,去赏赐爵位。可以理解为,秦朝的平民百姓可以通过参加军队,上前线敌,凭敌的数量可以当官。而如果一旦牺牲了,后代还可以继承父辈的荣誉,成为秦朝的达官贵人,最大的赏赐官位,可以封为列侯(列侯就可以养自己的武士和门人了)。
也正是在这一赏赐制度下,激发了秦朝的很多平民百姓的成为贵族的梦想,顺应了秦人的“戎狄同俗,贪而无亲”的传意识,使得秦朝的士兵在战场上都是勇往敌,无所畏惧,全新的军功制度保证了秦朝最终战胜了六国。但其中弊端也有,不过这篇文章得要点是通过秦朝的商鞅变法分析赵国变革的失败之处,所以暂且不提商鞅变法的弊端。
商鞅变法的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更是赵国变革中忽略的一点,就是商鞅通过推行了一系列的封建化的改革措施,有效的打击了秦朝旧贵族的特权势力。
商鞅首先废除了贵族的井田制,开创了阡陌制。这里的井田制指的是大面积的田地,而阡陌指的是原先井田制非常之一的田地面积。这一制度有效的缩小了秦贵族的势力范围,更有效的保护了百姓的土地私有制,使得旧贵族无法通过并收田地而剥削秦朝百姓的劳动成果。
其次,商鞅通过建立新的奖励军功制而废除了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商鞅规定了赏赐爵位是通过上前线斩敌人首级的数量来定,军事上没有功劳的,就算是秦朝的旧贵族也不能授予爵位,这样就有效的从法律上废除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
商鞅还取消了奴婢制时代的贵族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在秦朝的时候最多得时候有三十六个郡县,在每一个郡县设置行政官员,由秦朝中央政权直接领,大小事务全部上报秦朝中央政权。从而有效的分散了秦朝旧贵族的地方权力及特权,确立了封建君主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制度。
从上面可以看出秦朝的商鞅变法是通过军事上、内政经济、打压贵族势力上都进行了一全面的改革,所以使得变法很快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秦国迅速的强盛起来。
在国内,老百姓为了得到奖赏都一心务农,积极种田织布,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秩序也非常安稳。战场上士兵们为了加官进爵,更是都英勇作战,奋勇敌,使秦国在对外战争中无往不利。在新法实行了短短的十年后,便使秦国从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国家脱颖而出,成为最富强的国家,这从中都离不开商鞅变法的全面性,一性。
赵国实施的变革政策及失败之处
赵国的改革是战国七雄里相对较晚的一个国家了,是于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治下实施的改革。而记载表明,赵武灵王的改革只是体现在军事制度上的改革,只是通过学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射的战术方式,采用骑兵编制和胡人的服饰来进行赵队的改革。
“赵武陵王下令全部士兵都换上胡服,学骑射,将原先只适用于平地作战的笨重的铁甲装备,换成轻便的胡人服饰,并练习持弓射箭,从而可以远距离的攻击敌人。”
通过在战国后期秦、赵两国的几场著名的战役“长平之战”“邯郸守卫战”可以看出赵国的军事实力是有目共睹的。不可否定,赵国通过军事改革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在赵武灵王时期培养出来的名将如:廉颇,李牧,赵奢,等人都可以看出当时赵国通过军改形成的强盛的将军阵营。
但赵武灵王只专注了军事上的改革,却没有扩展到和经济上的改革。导致赵国经过改革后,在经济上国力没有得到一点加强。从后来发生的长平之战为例,就可以看出赵军被秦军围了四十六,却也得不到赵国的粮等军用物资的供给,导致军心,无心应战,最后败给了秦国。这就足以说明,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改革只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在经济上却仍然没有足够的增强来支持大规模战争的需求。
反观秦朝,商鞅首先就是通过奖赏种植田地较多百姓的方式,来刺激秦朝国民的劳动,从而达到秦朝经济的强盛。再看赵国,记载的文献中根本找不到赵国改革经济的政策。赵国的改革不仅在经济上没有进一步发展,在对于赵国旧贵族势力的改革,更是没有做任何有效的政策。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敬候元年,武公子朝作乱,不克,出奔魏。”“成侯卒,公子傑与太子肃侯争立,傑败,亡奔韩”
从上面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赵国的旧贵族作乱时都发生过小规模的战斗,可见赵国的旧贵族都是有一定私人武装力量的。而赵武灵王在改革的时候,更是受到了旧贵族的势力的反对,赵武灵王则向旧贵族势力保证不会牵动贵族的利益,才得以实施下去。这不仅表明了赵武灵王改革的局限性,更表现出赵国的制度依旧是以贵族势力为主体,这与秦朝的商鞅变法打击贵族势力的政策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结语:
从上面总结可以看出,正因为赵武灵王的改革只是处于军事单层面的改革,却没有像秦朝改革一样进行全面的经济,上,包括打压旧贵族势力上改革。导致改革后的赵国,只是军事能力得到增强,方面却没有得到任何的增长。再加上旧贵族势力没有得到有效扼制,从而影响了赵国一些政策上的决断,最后注定了赵武灵王的改革的失败,赵国走向衰亡。
“天下之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历史发展的固定周期律,经历了数百年的,最后秦朝脱颖而出,一了中国,这不仅是秦朝变法的成功,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虽然赵国的改革是失败的,但是其改革中产生的新的军制史、服饰史、及思想史对后来的古时候战争的影响价值是不可否定的。
最后感谢大家耐心阅读。我们下篇文章再见。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