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蜀后三年,西晋对东吴为什么拖延了十几年的时间?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西晋的故事,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军伐蜀,邓艾偷渡阴平小道,直抵成都附近,后主刘禅出降,至此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晋王朝。正所谓唇亡齿寒,按理说蜀汉灭亡后,西晋应该趁势派军讨伐东吴,一天下,可是却拖延了十四年之久!

  其实,在指定灭蜀计划的同时,司马昭就已经考虑灭吴的事情了,“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也就是说,按照司马昭的计划,灭蜀后三年,就对东吴用兵,一天下。可是,最终为何却拖延了十几年的时间呢?主要有东吴、西晋两方面的原因。

  一、西晋方面

  1.司马昭突然病死,打乱整个计划

  蜀汉灭亡后,司马昭加快了篡位的步伐,“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乘金根车,驾六马,备五时副车,置旄头云罕,乐舞八佾”,但他却在265年6月突然病死。司马昭之死打乱了原本的一系列计划,其中就包括原本定于266年的灭吴作战。265年12月,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王朝。

  司马炎即位后,先着手于稳定西晋内部,所以将对吴作战推迟。直到269年,司马炎才开始准备灭吴,他任命羊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假节,散骑常侍、卫将军如故”,与此同时将卫瓘调到青州,将司马伷调到徐州,掌管当地军事。司马炎还接受羊祜的推荐,任命王濬为益州刺史,形成对东吴的全线压制。

灭蜀后三年,西晋对东吴为什么拖延了十几年的时间?

  2.外有胡族侵扰,内有重臣反对

  内忧外患影响了司马炎的灭吴计划。西晋初年,北方的少数民族纷纷南下,侵扰西晋的边境地区,还死了西晋的数位刺史,其中包括平定钟会之乱的秦州刺史胡烈。为了避免出现南北同时作战的情况,西晋只好先调集军队,对付北方的少数民族。在解决外患后,西晋内部又出现了问题。

  以贾充为首的朝廷重臣纷纷反对出兵灭吴,满朝文武只有四个人力主灭吴,他们三个人分别是张华、羊祜、杜预、王濬。甚至在伐吴作战开始后,有人还从中作梗,这个人就是担任伐吴的主帅贾充,“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虽腰斩张华,不足以谢天下”。

灭蜀后三年,西晋对东吴为什么拖延了十几年的时间?

  二、东吴方面

  西晋有西晋的问题,东吴有东吴的条件。蜀汉有山川之险,东吴有长江天堑,西晋要想灭掉东吴,必须渡过宽阔的长江。当年曹率领大军南下,还不是在赤壁之战中惨败。再加上吴军于水战,拥有一支非常厉害的水军,西晋要灭东吴,难度明显高于灭蜀的。

  东吴的皇帝孙晧虽然残暴昏庸,但手下还有一员名将,支撑着整个东吴,他就是陆抗。陆抗是陆逊之子,于用兵,在西陵之战中,他以少胜多击败羊祜的大军。陆抗、羊祜虽然是敌人,但却惺惺相惜,关系很好。羊祜也认识到,要想灭吴必须要等到陆抗死后,同时西晋的水军强大起来才行。280年,在西晋大军的攻势下,孙晧出降,东吴灭亡。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