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朝文官为什么会教武官打仗 这种现象是怎么出现的

  对明清文官打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文官应该是坐在朝堂之上,议论国家大事;武官则是在战场上带领军队出生入死,奋勇敌。

  但在明清两朝,因军事方面成就而名垂青史的却大多是文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image.png

  原来从北宋开始,皇帝为了防止地方将领拥兵自重,避免再次出现唐朝末年那种藩镇割据的局面,开始采用中央集权,以文臣御武将的制度,武官的权限被大幅削弱。此外,为了防止军队中出现个人势力,兵将领还经常被更换。上述种种措施确实有效的防范了武官拥兵自重情况的发生,但也导致了北宋军队战斗力低下,军纪散漫。后来北方的金国南侵,北宋军队被打的溃不成军,首都开封被占,宋徽宗、宋钦宗皆成俘虏,北宋灭亡。

  南宋吸取了北宋的教训,开始赋予武将较高的自。但如果武将手中的权限一旦超过朝廷的预期,就会受到强力打压。最典型的就是南宋名将岳飞。由于岳家军的实力过于强大,皇帝赵构生怕“陈桥兵变”再度上演,于是便以“莫须有”的罪名死了岳飞。

image.png

  明朝建立后,沿用了以文制武的制度。同时,朱元璋还了大批当初一起带兵打仗的功勋武将,以加强中央集权。然后分封自己的到各地做藩王,兵权只能掌握在朱家人自己的手中。可没想到在他死后没几年,他的朱棣就抢了他孙子朱允炆的皇位。

  朱棣称帝后,吸取了教训,不再给藩王任何军权,所有的军队都归中央调度,皇权得到了高度的集中。同时,朱棣还进一步抬高了文官的地位以制衡武官。

  从明朝中期开始,文官集团越来越强大。而且和宋朝不同的是,文官中还出现了不少非常优秀的军事指挥人才,因此武官的地位愈加被边缘化。同品级的文武官员见面,肯定是文官趾高气扬,武官在一边赔笑。

  当时的武官如果没有文官做山,几乎很难干成什么事。名将戚继光之所以能够成功扫荡,名垂青史,正是因为背后有了文官胡宗宪、张居正、谭纶等人的鼎力支持。

  明朝后期,国家到了风雨飘摇之际。历朝历代到了这个阶段,都是名将辈出的时刻。明朝同样涌现了一批名将,但他们中最优秀的清一色都是文官,如孙承宗、卢象升、袁崇焕,洪承畴(后来投降了满清)。当然武官中也有一些名将,如吴三桂、祖大寿、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左良玉。不过这些武官的共同点就是守都不怎么好。

image.png

  到了清朝时期,治者同样认为武官不谱,因此继续沿用以文制武的制度。

  除了开国创业阶段外,清朝后来进行的大规模战争,最高指挥官不是皇亲国戚,就是皇帝亲信的文官。至于武官,给文官打打工就可以了,大主意没你们什么事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