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只有开国皇帝才能称祖 康熙身为第四任皇帝为什么还能称祖
很多人都不了解清圣祖康熙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欣赏。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加起来皇帝就有408位,我们对于历代皇帝的印象也多半是来自电视剧、小说等文学作品、其中区分皇帝的重要方式就是皇帝的谥号和庙号。如汉武帝刘彻、汉景帝刘启、宋仁宗赵祯、明太祖朱元璋等等。
这里我先要和大家普及一个知识,就是皇帝的谥号和庙号。以汉武帝为例,汉世宗是刘彻的庙号,汉武帝是刘彻的谥号。谥号和庙号都是皇帝驾崩后,下一代皇帝和文人封的,并不是皇帝自封,如现在热播的《清平乐》,赵祯活着的时候是不知道自己叫宋仁宗的。庙号和谥号,有一个好处,皇帝死后,功过留给后人,这种功过便会在庙号和谥号中体现。如,汉朝的汉废帝,这个谥号就是后人对汉废帝的评价。
其中对于谥号是每个皇帝都有的,不管他在位时清明与否,都会有个谥号,古时候士大夫一般也有谥号。谥号是可以区分功过的,所有谥号有美谥、平谥、恶谥。如宋仁宗的谥号是“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南宋的宋恭宗,谥号就是“废帝”。
庙号作为在庙中被祭拜时用的号,分为“祖”和“宗”。庙号要正规和谨慎的多,起源于商朝,而且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后来随着谥号越来越长,谥号对皇帝功过的作用不大,而庙号则更能代表皇帝的功过了。
汉朝对庙号和谥号较谨慎,西汉除了王莽14位皇帝,拥有庙号的只有四位,分别是汉高祖刘邦、汉太宗刘恒、汉世宗刘彻、汉中宗刘询。
按照历朝历代对庙号的礼仪约束,开国皇帝才能称“祖”,以后本朝的皇帝都得称“宗”。可为什么到了明朝和清朝这个规矩被打破了。清朝一共有三个祖,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这个可以理解;清世祖福临,这个就不可理解了,顺治什么都没做,最后为了女人出家,连守业都不算,却被称“祖”;还有就是清圣祖康熙,康熙已经是清朝第四任皇帝了,竟然还被称祖,也有点说不过去。
不得不说,在汉、唐、宋三朝,对庙号还是极其谨慎,这三朝皇帝都只有一个“祖”,后来的皇帝无劳多大,都只能称宗。如汉武帝也只能是汉世宗,唐朝的天下几乎是李世民打下的,李世民的庙号也只是唐太宗,宋朝也只有赵匡胤是宋太祖。所有如果庙号有含金量,汉朝的最高、唐朝次之,宋朝其三。明朝和清朝含金量似乎很低了。
顺治称“祖”完全是不值这个称号,暂且不谈。那么康熙为什么被称为“祖”呢?当然这不是康熙自己定的,而是后人也就是雍正定的。论康熙在位时的功绩,确实堪称千古一帝,平三藩、平准噶尔部,收复,扩大疆域,开创康乾盛世等,都是极其光辉的。但若是称为“祖”,而且是“圣祖”似乎还是有些牵强。
康熙原本庙号应为宗,只是雍正为了自己的目的,而拔高为祖。要说康熙的功绩,在清代庙号含金量不高的前提下,祖不是不行,但是圣祖太夸张了,唐代也只是追封老子李耳为唐圣祖,康熙圣人老子,感觉略虚,这个庙号更多是雍正的目的,个人觉得他功绩应高于世祖、成祖之类。
雍正对康熙为什么称“祖”是这样解释的:“我皇考大行皇帝继大,旧典本应称宗,但经云: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鸿猷骏烈,冠古轹今,拓宇开疆,极于无外,且六十余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万国来王,论继则为守成,论勋业实为开创。朕意宜崇祖号,方符丰功。”
雍正的意思是说:“我父皇继皇帝位后,死后按照旧有的规定,应该称为‘宗’,但是古典说的是‘称祖是有功的人,而称宗则是有品德的人’。我父皇在位时间60余年,不但有功而且有品德,这两点他都占有了,所以我的意思就是称父皇庙号为‘祖’,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出他对大清国的贡献无法估量。”
清朝不是宋朝,文人没那么大力量和皇帝抗衡,既然雍正那么说了,大臣便在雍正帝的授意下,尊康熙庙号为“圣祖”。康熙帝的谥号全称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简称:仁皇帝。
其实清朝庙号上的“三祖一宗”确实拉低了自古以来对庙号的含金量。最为祭祀之用的庙号,在汉族传文化里面及其重要,即便是皇帝都不可随意改动或加封。而清朝作为满族治阶层,对于汉文化自然会显得没有那么庄重。这也是清朝为何大兴、在苗号上如此拔高的最根本原因。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