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就没有想过发展骑兵吗 战马数量为什么唐朝还少
对北宋骑兵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北宋和西夏、辽国作战一直失利的原因就在于,北宋军队的骑兵实在是不堪一击,骑兵无法在野战上和敌人抗衡。因而让悲观的北宋君臣不得已采取“以步抗骑”的下策来对抗敌人。但步兵在没有火器的情况下,焉能与骑兵相抗衡,故而导致北宋在对外战争中一直是屡战屡败。而且更让人玩味的是,为何钱多得花不出去的北宋,不学汉朝一样,韬光养晦,发展骑兵部队。
汉朝骑兵部队
其实,宋朝不是没想过的发展骑兵,而是宋朝是在是缺乏发展骑兵的先天和后天条件。
缺乏产马地
河朔(河套平原)、河西陇右(祁连山沿线)、在古时候的时候一直是中原王朝的主要产马之地。在唐高宗李治的时候全国有马匹76万匹匹多产自这两地,在唐玄宗天宝年间,仅陇右一地的养马场就达到了32万匹。《新唐书·兵制》记载
“(天宝十三载,陇右群牧都使奏:马牛驼羊总六十万五千六百,而马三十二万五千七百。”
但从安史之乱开始,中原的马匹保有量就一直呈现下滑趋势。五代时期石敬瑭为了当后晋皇帝,将幽云十六州让给了一直想入主中原的契丹人后,北宋不仅失去北方幽燕地区重要的防御屏障,更重要的是幽燕附近的可以养河朔之地也被契丹人占领。这让本就不富裕的北宋养马地无疑是雪上加霜。加上从唐朝后期就已经被吐蕃等占领的河西走廊和陇右、青唐诸地,北宋已经彻底失去唐朝时期中原边境的两大养马之地。
幽云十六州地图
失去养马地,但太祖和太宗又要发展骑兵,怎么办?
优质养马场没有,只能退而求其次在中原地区设置养马场,在全国各地一共成立了81个御马监,旨在通过这些地区执行培育战马,不过相对于北方的广袤的场。在农耕区和城郊边关培育的战马,在质量上很难满足作战区需求的。以宋神宗时期河北的马监来说,每年新增出马匹1600匹,但却只有240匹可以供骑兵使用,战使用成材率才15%。
北宋和南宋的马监数量
而除了养马之外,北宋自己通过互市从境外马匹。在宋太宗年间,因为经常要和辽国作战,因此在边境一口气开了33个买马场,河东开了麟州、府州等7个,在河西和陕西近吐蕃和项边境也开了19个买马场。借助市马这个政策,大概每一年能从边境买到马匹5000匹。
不过无论北宋是自己养马还是在边境买马,效果都微乎其微,一方面养成材率低,而且数量少,买马虽然时间短、数量多(宋朝有钱),但仍经不起连年和辽国的征战,而且太宗后期和吐蕃项关系恶劣,这几处马场都逐渐关闭。因而造成北宋极度缺乏马匹来源。
西夏的铁鹞子骑兵
战马数量和质量不足
除了战马来源少之外,北宋的战马数量也是制约其骑兵发展的一个因素,与前任唐朝动辄50-70万匹的马匹数来说,北宋可谓是王小二过年。北宋马匹最高保有量才不过20万匹,仅为唐朝的1/3。而且大多数也是开国年间太宗通过收编和马市而来。经过和辽国的长时间作战以及西夏关系的恶劣,到了宋神宗年间,北宋马匹的保有量已经下降到了15万匹,到了北宋徽宗年间已经变成了3万匹,宋朝军队的马匹配骑兵的装配率来说,仅仅够装几千骑兵。
宋初精锐的大宋骑兵
而且因为战不足,这些马匹只能够优先装备非西北前线的西军用于对西夏作战。但缺少马匹的宋军,仍然在野战的时候不得不依步兵方阵去抗衡西夏的铁鹞子(重装骑兵)。兵力多还好,一旦宋军出现溃散,西夏骑兵则从后面掩而至。在宋神宗五路大军伐夏的时候,因为后勤和天气问题出不得不退兵,在后退的过程中失去秩序的宋军,很快被地从后面追赶过来的西夏骑兵分割成数块一一歼灭。
除了马匹数量缺少之外,宋军马匹质量也是相当堪忧,在当时用来当骑兵战马最好的西夏到中亚的西域马(汗血宝马就是其中一种),不过这些马匹都被西夏和回鹘控制,西夏和北宋关系恶劣之后,西域马就和北宋绝缘了。次一点的是辽国的蒙古马,这些马个头小,但耐力好,不过辽国不差钱,虽然大家表面上称兄道弟,但每次互市都是只卖牛羊,马匹严禁出口。第三则是北宋河北和山西的中原马,这些马匹在唐朝时候和突厥进行配种,综合指数一般。到了北宋末期以后,为了补偿战不足,很多福建的矮种马、四川和云南的滇马也纷纷加入北宋骑兵中,这些马耐力差被当成下等马,平时用于联络和运输货物,这样的马根本就无法在战场上和辽国、西夏战马相抗衡。
西域马
训练体系差
北宋军队训练差在古时候是出了名的,这一点用在王牌的骑兵部队身上也很合适,不过倒不是说北宋对骑兵缺乏管理或者是军队贪墨成风,相反皇帝还很注重骑兵队伍的建设,即便是昏庸的宋徽宗也是如此。而造成北宋骑兵训练差主要还是太缺马了。
隔壁契丹的精锐骑兵,每人配上三匹马,4把,可以说武装到了牙齿,而且无论是在生活娱乐中都是与马术和骑射息息相关。相反对于北宋的骑兵来说,子就很难过了,由于战马严重不足,骑兵上马率在边境还能保持80%左右,而到了中原腹地这个例则是下降到了10%左右,经常是几个人抢一匹战马,根本就没能和马匹之间培养默契。而且频繁更换骑手,让他们很难系的训练,从而导致骑兵的训练水平是越来越糟。
北宋的地理位置也是骑兵训练差的一个因素之一,因为北宋偏居南方,缺乏开阔的地方让骑兵演练奔袭、或者军阵,因此除了在西北和西夏作战的西军骑兵外,河北的禁军骑兵和南方的少量骑兵,在训练水平和辽国、西夏骑兵仍有不小的差距。
辽国贵族壁画中的马匹
战马太费钱
宋朝的马匹培养率较低的,一匹战马要能上战场需要三到四岁以上,对于骑兵的投入不单单是马匹,更包括后勤料、平时的看护和管理需要安排专门的饲养者和兽医贴身饲养。特别是针对马匹的疾病问题的最让人头疼,而辽国的蒙古马确实以抗疲劳和疾病著称。料支出则是战一个大头,因为缺乏场,北宋养马多以粮食和豆类为主,所耗钱财众多。而且为了养马很多官员都将良田改成马场,造成了百姓的负担和国库税收减少。在熙宁年间,就有官员提出“马监地四万八千余顷,今以五万马为率,一马占地五十亩,大名、广平四监余田无几,宜且仍旧。而原武、单镇、洛阳、沙苑、淇水、安阳、东平等监,余良田万七千顷,可赋民以收刍粟。quot;
由此可见中原养成本太高,这个因素也是制约北宋进一步拓展马政的因素。
梁山好汉中的皇甫端也是军马兽医出身
雨田君说
汉唐的骑兵之所以能打服周边的政权,除了综合国力之外,还有河西等养马地,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战马资源,但由于北宋先天失去了河朔和西北等养马地,造成其骑兵发展先天畸形,在对辽国和金国的作战中节节败北。北宋国君们虽然想方设法通过马政和国外的马匹来武装骑兵,但还是收效甚微,不得已转变战略思想,从正面对抗变成了整体防御态势,部队发展也从侧重骑兵变成了,加强步兵建设,甚至提出了“以步抗骑”的作战思想。
不过因为“冗兵”现象的存在,宋军战斗力是逐年下滑,虽然人数不断上升,但质量却很差,北宋骑兵在后期也逐渐沦为摆设。而长期守势的北宋也最终在金国骑兵的铁蹄之下一溃千里。
参考文献
《宋朝骑兵的战马》夏亚非
《略论北宋马政对国防军政之影响》何平立
《续资治通鉴》《宋史》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