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凉州豪族集团是什么地位?他们为什么那么活跃?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凉州豪族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豪族,简单解释就是有钱、有地、有人。豪族从西汉就存在了,其根源是朝廷允许土地买卖,引起土地兼并。土地本来是农民特有资产,一家人种地可以吃喝不愁。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农民急需钱,或一些他们拿不到的东西,怎么办?只能将土地卖给有钱的商人。商人通过土地兼并,逐渐变成大地主。土地增多自然就需要更多的人来种,依附于商人的农民就变多了。有个成语叫人多势众,商人在地方上的话语权增强了,这个商人家族就成了地方豪族。
在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将天下分成十三个州,分别设置刺史官吏管理,历史上成为“十三部刺史”。因为当时西凉地区也就是今甘肃省周围“地处西方,常寒凉也”,所以设置凉州刺史部,凉州的名字由此而来。到了东汉末年,也就是《三国演义》与《三国志》涉及到的汉末乱世时期(188-220),凉州包括除了甘南一带的甘肃省大部、内蒙古盟西部(居延)、宁夏自治区、青海省东北角(河湟地),今的平凉在这个时期大体上是属于凉州安定郡管辖的。
东汉中后期,活跃在汉朝西北边境的羌族开始与汉帝国进行军事对抗,这场被后世称为汉羌之战的战争,历时百余年。
而在汉羌百年交战的过程中,一些凉州当地的地主,借助羌族变乱,朝廷给予各种便利资助的机会,趁机创建、培植和训练私人武装或者部曲,普通的豪强地主可能只有看家护院的家甲,而凉州集团的豪强地主,个个都是拥兵数万到数十万不等的地方一霸。这就是被后世称为“凉州集团”的凉州武装豪族的发家史。
后来,这些人的势力强大到连汉帝国的地方长官都要对他们低头哈腰,低眉顺眼,他们每个人不但是富甲一方的土财主,更是拥兵自重的土皇帝。
到了东汉晚期,三国时代,天下大乱的时候,这些人开始借助自己的武装势力,兴风作浪。轻则割据自立,重则祸乱四方。正因为管不了,官员管不了,那位身为张掖长的张君,才能拥有阔气堪皇族成员出行的仪仗队伍。
正让凉州武装豪族集团名满天下或者说遗祸四方的人,是董卓。
董卓的得力部下,基本上个个都是实力张君更猛更强大的凉州土霸王级别的角色,其中既有能征战的武将,也有聪明绝顶的谋臣。
武将中,最为出类拔萃的,就是后来控制了东汉朝廷十余年的四位大将:李傕、郭汜、樊稠、张济。这四个人加上吕布和被关公砍了的华雄,被誉为董卓的“六府”,而开“府”就相当于颁发给这些豪族们可以拥有私人部曲的“通行证”。
在董卓死后,李傕、郭汜、樊稠、张济带领他们的部曲数十万人,血洗了朝廷,控制了汉献帝。朝廷给他们加官封爵:李傕为车骑将军、开府,兼司隶校尉、假节,封池阳侯;郭汜为后将军,封美阳侯;樊稠为右将军,封万年侯;张济任镇东将军,封平阳侯。
而文臣方面,最有名的一个就是被誉为三国第一蛇谋士的贾诩。
凉州武装豪族集团成员,大多数身经百战,战斗力不一般,而且,由于他们长期在边境地区与少数民族作战,熟悉少数民族的战法,因此他们成为三国时期各方军阀势力拉拢的对象,不仅董卓依仗他们发家,在主要的割据者阵营中,也不乏来自凉州集团的大角色。
如说袁绍的手下的名将鞠义,就是出身凉州的豪族,此人能征战,屡建战功,而且他特别精通少数民族战法,率领着袁绍的精锐部队,在袁绍和公孙瓒的战争中,他率领的“特种兵”大败公孙瓒手下的少数民族骑兵白马义从。
再如曹手下的名将毌丘兴、毌丘俭父子,也是世居凉州的豪强出身,父子两代都战功赫赫,尤其是毌丘俭,曾经率军长途远征,打败高句丽,俘虏了高句丽的国王。
总之,凉州豪族集团是汉羌战争中崛起的军阀性质的地方集团,这个集团极深的影响了整个汉末、三国的历史,后来他们也成为魏晋时期建国于凉州地区的“五凉”(前凉、后凉、西凉、南凉、北凉)所仰仗的重要力量。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