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身上有什么故事?他与勾践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被称为商圣?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为什么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范蠡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范蠡这个名字很多人都是非常熟悉的了,他是我国古时候春秋时期的一位家,同时也是一位商业理论家,而与范蠡有关的最有名的故事,可能还是要属他和西施两人之间的故事了。不过范蠡自然不会只是因为和西施之间有一些传说就出名,范蠡被后人誉为“商圣”,从这个名号里面就能看得出来,范蠡在商业方面的能力的是非常厉害的,那么究竟范蠡有多厉害,他的这个名号又有多厉害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范蠡与勾践有何关系
众所周知,一般陪着皇帝打下天下的功臣,最后结局都不怎样,虽然他们为皇上打天下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要知道这些人最了解皇上,陪皇上曾经出行入死,而且也都很有实力,兵权在手,皇上登基后,最先忌惮的就是这些陪自己打天下的人,很多都会被掉。这在历史上是常有的事儿,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人物,他在陪皇帝重新拿回天下后,而且自觉的远离朝政,还用另一个身份在外面活得非常潇洒。
这个人就叫范蠡,他出身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范蠡绝对算得上是一位传奇的人物,本来范蠡一门心思只想从政,为国家鞠躬尽瘁,谁知道楚国有个规定,那就是贵族才能入朝为官,这让范蠡非常的难过,所以当时他认识了文种,两个人关系不错一起去了越国,到了这里范蠡的确可以做官了,可是却没有办法得到皇帝的重用。
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终于,在吴国和越国打仗的时候,当时吴王知道越王去世,所以想要趁这个机会打越国,结果却被刚上位的勾践给打了个伤残,回到吴国后没多久就去世了,而且告诉自己的夫差,一定要替他报仇,灭了越国,夫差一直都谨记父亲的这句话,大力发展军事,一门心思要攻打越国,越国准备提前先打,但是范蠡请求不要动,越王不听,最后被吴王给打垮后,这才开始重视范蠡。
当时越王派文种,去和吴国求情,而且越王勾践也和夫差表示,自己愿意带着家室,去吴国为奴为仆。然而夫差被胜利冲昏头脑,想同意,但是被伍子胥给阻止了,结果文种知道后,就去给吴国的宰相送礼,宰相收到好处就在夫差耳边说灭掉越国的各种坏处,最后夫差不听伍子胥的,接纳了越王来到吴国。这个时候范蠡主动提出,要和越王一起前往为奴,越王勾践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受尽了屈辱,夫差曾听说过范蠡的聪慧,所以想拉拢他,被范蠡拒绝,越王更加感动。
2、范蠡为何被称为商圣
就这样,勾践每天尝苦胆,告诉自己,永远不能忘记今天,在吴王松懈之下,越王更加听话顺从,彻底让吴王放松,并且,范蠡还想出了一个法子,他在各地搜罗美人给吴王,最后找到了个最美的,也就是西施,西施在经过范蠡培养后送给吴王,吴王彻底沦陷,最后越国的实力变强,一举灭掉了吴国。
在勾践最困难的时候,范蠡选择帮他一把,但是在功成名就后,范蠡选择退出归隐,当时他和好朋友文种说,一起走,但是文种贪图功利,最后还的被勾践逼到了,听闻在范蠡走的时候,西施也一起被带走了。他选择用自己的商业头脑,开始了经商之路,在这一方面他有着过人的天赋,而且会把自己挣来的钱用来济贫,在当地名声都很好。
为何范蠡在好几次换地方之后,仍然都能再次成为当地的富商?其实有这几点经商要领,第一:环境,他很会利用环境,不会去冲动的决定,了解关系就懂得供需。第二:他很会抓去时机,不会盲目的去出手。第三:他懂得在高的时候抛出,在低的时候买进。第四:做买卖,一定要质量过关,他不会把商品放得太久,这样人就会喜欢用他的东西。第五:也是最重要的,薄利多销,他懂得个这个道理,现在很多商家也是如此。
其实不管是在,还是在经济,范蠡都不会碰一个字:贪,在上他不贪功名利禄,他懂得什么时候退出,在商业上,他懂得不贪宜,而且会把自己的钱挣钱给那些穷困的人,正是因为这样,范蠡的名声非常受不错,而且生意也越做越好。
3、范蠡有什么故事
范蠡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在家中排名第二,从聪敏机智,而其父母虽是农民但文化素养较好,不然就不会给他取“蠡”为其名,还给他起了字为“少伯”,也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父母对范蠡的厚望。范蠡从小在学堂里上学,受到了良好教育和培养,不仅文武双全而且德才兼备,年幼时便有鸿鹄之志。可惜他的父母早逝,范蠡便跟着兄嫂生活,不喜农耕,只会读书,曾一度被乡里人不耻。
后结识好友文种,两人均是空有一腹学识却报国无门便投奔越国,成为越王的左膀右臂,辅佐勾践重振越国,争霸一方。深知“鸟尽弓”之理的范蠡明哲保身逃离越国,开始他的经商之路。范蠡先后在齐国、陶做生意,因其非凡的经商之道使其几度聚集万贯钱财,且中途因乐好施几度散尽钱财,为百姓所称道,后人因此拜其为“文财神”,赞叹他卓越的商业才能和崇高的品德。
范蠡是春秋时期不可多得的奇才,在各方面均有涉猎,是一个难得的多才之子。他的一生跌宕多姿,在立功时辞官,在重农轻商时弃官从商,凭借自己非凡能力和艰苦奋斗闻名天下。
范蠡为人熟知的便是“三聚三散”、“三致千金”之事,而关于范蠡迁徙的原因均是为了保身,且两次均改了名字,且说范蠡改的名字均有含义。
范蠡从越国迁到齐国的时候便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鸱夷子皮,这其中含有深意,则是范蠡为了纪念忠臣伍子胥而取的,当初伍子胥被吴王夫差处死还将其体装入鸱夷抛入湖中。范蠡辅佐勾践灭吴国时,范蠡列了六条夫差的罪状,其中第一条便是死忠臣伍子胥,可见其在范蠡心中地位很重。
而且到了齐国的范蠡发家致富后,还不停的打听伍子胥的,因为其改姓便找了很久,后来找到了他,范蠡不仅给他钱财还教他如何赚钱,遂伍子胥的后来成为富甲一方的富翁。
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范蠡取这个名字是为怀念西施。
范蠡在一次迁徙到了定陶,改名为陶朱,人称“陶朱公”,这可能与范蠡想远离朝政之事相关,他一开始远离越国是因为“敌国亡,谋臣亡”的远见。后来从齐国到定陶是为了免去被推上宰相之位,陷入政事之险,遂以“逃诛”之意取名。
范蠡三聚三散的故事被司马迁载入《史记》,财物对范蠡来说不过和权势一样不足为道,功成身退的范蠡在数十载间,“三致千金三散千金”不仅表现其非凡的智慧,也表现了他乐好施的美德,被后人称为“商圣”和“文财神”。
范蠡和文种等人成功帮助勾践报仇复国,立了大功的他被勾践封为上将军,嘉赏众多财宝,范蠡可谓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地位。但甚有远见的范蠡为了明哲保身,便潇洒辞官,放弃这厚禄,将所得财宝分给友人等,自己携带少量钱财而走,不再回来,这是范蠡的一聚一散。
这二聚二散说的是范蠡离开越国到了齐国之后,更名改姓为“鸱夷子皮”,后文献中记载范蠡“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遂得到齐国百姓推崇为相,认为其贤能。但范蠡深知朝政艰险,且当初为了远离风波逃离越国,现如今怎会再次踏入虎穴呢。
而且当时齐王为傀儡皇帝,政权掌握在宰相田常手中,范蠡为人精明怎会不知道田常送来宰相印只是逢场作戏呢,遂拒之。而后将自己财产分予乡邻,迁至定陶。
在定陶没多久,范蠡以定陶的地理优势行商,再次成为家财万贯之人。后家中次子在楚地犯了罪,便让家中带着一车黄金前去探望,本该小去办此事,但无奈大坚持要去,之后只带着次子体而归。范蠡早知会有此结果,因大深知钱财不易得,而小胜在家庭富裕时,不知如此,本来范蠡派小去是因其能舍钱财。这便是范蠡的三聚三散。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