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冬天那么冷,古人为什么不挖地窖避寒?
昨天笔者在查资料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一个评论上千条的热帖,打开一看才发现,这竟然是在讨论地窖,而且还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额外讨论。如说标题中提到的,为什么古人不挖地窖避寒,而要选择在寒冷的冬天强行受,以至于被活活冻死?因为笔者觉得这个话题还是很有意义的,所以今天为什么小编就在这里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第一个,没有单纯的冻死
以今论古是不可取的,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和古人是完全不同的,而且我们现代的体质和古人也是完全不同的。根据笔者所知,我们现代御寒的主要手段是棉花,而棉花的大规模引进和使用应该是在宋朝以后。所以说在宋朝以前,古人可没什么御寒的好办法(衣服里填充杂),尤其是那些“身无分文”的穷苦人家。
这里之所以说没有单纯的冻死,是因为古时候的冬天和现代的冬天是差不多一样冷的,而且在食物配给上甚至还不如冬天。
我们举个例子,在七十八十年代,北方人家一到冬天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储备过冬用的大白菜,大萝卜之类的蔬菜(米面油盐倒不是很担心),而且这一屯起码上百斤。
那这意味着什么呢?这个其实就意味着,饶是以我们现代人,为了过冬都要储备如此多的食物,那千百年前的古人,难道说就不用吗?但说句较凄凉的话,古人肯定是需要的,但大多数人应该都没有这个能力。所以说,在过冬的食物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即使他们不会被冻死,那也是会被饿死。
此外,冬天万物萧条,外面连根野菜都没有,古人要想填饱肚子,可不得经常外出寻找食物。而这既没有保暖的衣服,又没有充足的食物,那倒在白雪皑皑的荒郊野外,以至于沦为冻死的骸,不也是很正常,很可惜的吗?
第二个,地窖也有局限性
笔者自负也是走过我国将近五分之一的城市乡镇,而这些沿途的风景除了让笔者感慨我们的壮丽山河之外,也在感慨地区环境不同所带来的巨大差异。地窖,说句心里话,笔者在南方的是很少看见,因为这里的水层较浅,且土质略微有些疏松,湿气也略微有些重。
假使这样的环境还要强行挖掘地窖,先不说随时有可能垮塌,就是里面的环境也不适合储存物品或居住人。如果有在南方的朋友不相信,那可以问问村里的老人或亲自实践一下。但反观北方,因为整体气候干燥,且土质较为合适,所以地窖的使用非常频繁,这里以东北和西北地区为主要使用地。
此外,我们不要低估了地窖的价值或,因为我们讨论的主题是住人御寒而非储东西,所以这个地窖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土坑就能打发(能住人的地窖,起码得通风且够大)。笔者之前曾去过老区延安,在那里见过很多窑洞,虽然基本都是现代挖掘的,而且也都是只能居住一两个人的那种。但在问过后,笔者相信这要是到了古时候,那也不是普通人能住得起的。
第三个,地窖不是万能的
诚然,地窖相寒风呼啸的室外和茅堆积的小屋,那确实会暖和一些。但是,这并不代表地窖就的可以长久作为冬天的避寒之地。
首先,普通的地窖,即只是单纯的一个土洞和一些必备的生活物品,那在避寒程度上其实与那些茅屋也只是伯仲之间。
因为这类普通的地窖基本都只有两三米深,而这种高度还是在寒风的打击之下,或许躲在里面不用吹风了,但那个阴寒无的温度确实是无法改变的。
有人说可以在里面放个火炉或火盆,但笔者想说,如果的这么做了,那是无异于。因为,这类普通的地窖根本没有完的通风措施,火炉一旦烧起来,窒息不过是时间问题。而一旦打开窖门通风,那寒气就又会涌出来,所以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同样地,如果挖掘出一个通风措施完全,生活措施齐备,且位于地下三米以上的地窖。那笔者觉得,有这个能力的人恐怕也不会住地窖了。如前文所说,地窖的随使用者的目的而有所不同,如果只是储备食物,那非常便宜,但要是为了住人为了御寒,那可就非常高昂了,也远非一把锄头或铁锹就能完成。
最后,冬天的地窖温度确实较高,起码白雪皑皑的室外温度要高一些。但是古人之所以不能挖掘地窖避寒,而要在户外被活活冻死,究其根本,还是因为能挖掘得出可以住人的地窖,那也是不会沦落到冬天还在室外生活。而挖掘不起地窖的人,您即使给他一把铁锹或锄头,他自己也是无法完成的。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