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做滴血认亲的 为此还发生很滑稽的事情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人亲子鉴定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做什么事都要讲究科学,不能盲目地听信他人的话。

  同样,现在的科学也解答了很多古时候的谜题,甚至,推翻了以前不少的传说法。很多人都喜欢看古装剧,在剧中有一种说法叫做“滴血认亲”。现今,要想知道孩子是不是自己的,只需要去做个亲子鉴定即可,但是,在古时候要想知道孩子是不是自己的,就只能用“滴血验亲”了。

古人是如何做滴血认亲的 为此还发生很滑稽的事情

  那么,中国古时候如何做“亲子鉴定”的?

  在古时候,流行“滴血验亲”,一共有两种方法:滴骨法和合血法。滴骨法可追溯到三国时期,说的是将活人的血滴在死人骨头上,去观察是否渗入,如果渗入就证明了二人的血缘关系;合血法是验证者都活着时,刺破俩人指尖将血滴入一个器皿中,看是否融为一体,如果合为一体则证实血缘关系。

  在《圣经》中,曾有一则小故事,说两个争抢男孩,都说这个男孩是自己的骨血。但是,所罗门因为无法判决却下令要死孩子,让她们谁也别要。这个时候,其中一个妇人哭诉说着自己愿意替孩子,于是,所罗门就把这个孩子判给了她。因为,孩子正的母亲,是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

  犹太国王所罗门的料事如神让他屡破奇案,在中国也有类似的情况。北魏李崇在扬州做判官时,就处理了这样一个案子:

  县民苟泰说自家三岁孩子不慎走失,最后在赵奉伯家中发现。而且,苟、赵两家都说孩子是自家的,并都有人证。李崇心生妙计,他把二人拘禁起来,过了几,又派官差告诉他们小孩身亡的消息。苟泰听后痛哭不已,而赵奉伯只是唉声叹气,于是,李崇便把孩子还给了苟泰,此举使得赵奉伯磕头谢罪。

古人是如何做滴血认亲的 为此还发生很滑稽的事情

  那么,如果两位“父亲”都是“演技派”,且无法辨别伪怎么办?古人奉行滴骨验亲法。

  纪晓岚在《阅微堂笔记》中,曾记载了这一故事,山西有位商人把财产都托付给了弟弟,自己外出经商。他在外娶妻生子,十年后妻子病故,商人带着回到山西。商人弟弟怕哥哥此行为夺家产,就说哥哥的孩子不是亲生的,因此,他就没有了继承权。

  之后,兄弟二人为此发生纠纷,打起了官司。而主审县官搬出了滴血认亲之法,结果商人和的“验血”结果证实了父子关系,弟弟挨了一顿鞭子后,记恨心头。后来,弟弟刺破手指验证了自己与的血,发现不相融,并以此为理由上书,说滴血验亲之法是不科学的,不能证明哥哥与的血缘关系。

  之后,弟弟的行为引发了民愤,老街坊实在看不过,就跟县官说了实话。原来,弟弟的妻子长期与人通,弟弟的本就不是他亲生的,所以,这滴血验亲才会不相融。于是,县官找来弟弟、妻子和夫,三人对簿公堂。

  当弟弟得知相后,愤怒又惭愧地赶走了妻儿,并离家而逃,还把家产还给了哥哥,乡亲们认为理应如此。

古人是如何做滴血认亲的 为此还发生很滑稽的事情

  然而,纪晓岚却对滴骨验亲提出了异议,骨血确实在一些情况下可容。为此他说道:如果是寒冷的冬天,再把验证器皿放于寒天之中,用盐或者醋去擦拭容器的话,那么,再去验证则不会血液融合。所以,他也说道:滴血认亲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用的,仅能作为参考。

  但是,滴血验亲在古时候戏剧中却很是常见,甚至是深入人心。陈业的哥哥葬身大海,被发现时船上有数十具首,因腐烂而无法辨认。陈业便想到了“亲者气血通”的古话,于是,将胳膊划破去滴在体上,最终,有一具体迅速吸收了他的血,让陈业得以辨认哥哥体。之后,死者家属纷纷去模仿。

  在现代医学看来,无论是滴血还是滴骨都没科学依据。因为骨骼无法保存,无论暴露在露天环境下,还是深埋地下,经过一段时间就会甚至溶解,最后,只留下白骨化骨骼。通常,白骨化骨骼表面很酥,滴入任何人的血液都能相融。如果骨骼没有干枯,结构尚且完整,表皮还有软组织时,那么,滴入任何人的血液都无法深入。

  也因此,这种方法是无法证明血缘关系的。

古人是如何做滴血认亲的 为此还发生很滑稽的事情

  话说,在我国南北朝的历史中,曾发生过一次滑稽的“滴血认亲”事件。

  梁武帝的萧综之母吴景晖,原本是萧宝卷的宠妃,自从萧衍夺位后,萧衍顺势就把他后宫的女眷也一并“接收”了过来。没过多久,吴景晖发现自己身怀有孕,仅七个月就生下了。

  然而,萧衍却对此没有怀疑,倒是吴景晖不仅把始末告诉了,还让萧综“心里长了”,最后,竟要挖萧宝卷的坟墓来个“滴血认亲”。之后,当他亲手“验证”了自己是萧宝卷后代身份后,落寞不已,向萧衍主动提出想驻守边疆。后来,萧综参与反叛,客死异乡后,被萧衍“接”了回来。

  其实,古人早就发现:想让没血缘的俩人血相融,冒充父子,其实也简单,仅需在水中调入白矾即可。古时,验血之人常拿这个手段去伪造结果。其实,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即便是没有血液关系,但是,为同型血也能相融,这个已经是小学生都懂得的道理了。

  参考资料:

  【《“滴血认亲”》、《阅微堂笔记》、《资治通鉴·梁纪》】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