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钱币有没有造假一说 朝廷有没有想过防治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时候钱币造假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欣赏。
在古时候,钱币以铜、银、金等贵金属为主,至于原因,因为当时中国金银矿稀少,开采量少,而铜矿的开采量最大,所以价值最低,贵金属不铸成钱币,同样具有换物的作用。
铜钱造假就是偷工减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减轻重量,二是原料掺假。
唐代以前是一个严格执行货币“价”与“值”对等的年代,铜钱以铜的重量命名并确定其价值,经确定后不能改变,也就是说,在不改变铜含量,且原材料大体相等,不偷工减料的情况下,无论由谁铸币,利润都极其有限,而且制作过程非常复杂,不存在暴利,想要暴利,只有偷工减料,也就是说,这是劣币,市场规律自然会淘汰,没有人要。防伪的意义也就不大。这一点,在汉文帝时期,开放铸币权,只要按照铸造标准,谁都可以自行铸造。但是,却引起了私铸、盗铸之风,在官府与民间屡禁不止。
古时候铜币造假
汉武帝时期,收回了铸币权,由垄断铜矿资源,降低铜含量,强制民间使用等手段,以达到敛财的目的,铸造五铢钱,但是铜币自身的“价”已经远远高于“值”,产生了暴利,结果就是有人私铸,即使通过强硬的手段进行打击,也难以杜绝。东汉末年,董卓将五铢钱改为一株重,货币瞬间贬值四五倍,市场更为混乱,民间私铸蜂拥而起。
唐朝废除以重量为钱文,改为通宝,面值有小平(一文钱)、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历朝历代都存在私铸铜钱的行为,这些私铸钱的特点就是重量轻,尺寸小,铜制不纯。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铜钱的特殊性质,无论是官府还是民间铸造的钱币都是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的。
古时候纸币也有造假
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种纸币——交子,此后,南宋、金、元、明、清各代都发行过纸币。由于纸币较容易伪造,所以,在纸币上都会印有“伪造者斩”等类似的内容,以示警戒。不过,由于利润巨大,仍有人铤而走险。
南宋的假纸币泛滥与也有一定关系,为挽救经济不振,过度发行纸币,造成通货膨胀,而且原材料不足,不得不降低材料的质量,导致造假成本大大降低。
哪怕特殊纸张的纸币也是有造假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发行大明宝钞。钞纸选用特殊纸材,以桑皮纸作为主料,并大量添加废弃的公文纸打成纸浆作为配料;雕有各种花饰和大段的文字,令伪造者难以按照原样刻印;正面边缘用有暗记的印来做编号,加盖印信;印泥采用特配置的硫化铅印泥;同时,宝钞上印有奖惩法令:“
中书省(户部)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贰佰伍拾两,仍给犯人财产”。
即使“大明宝钞”在纸钞、图文、印信、印泥、编号等方面都采取了防伪措施,仍然屡禁不止,几乎可以假乱。案发后,明将犯人及涉案人员处以极刑。
《中国印刷史》记载:句容县杨馒头出主意,与县民合谋,叫银匠密修锡板,文理分明,与印造纸马之户同谋刷印”
白银造假更是以次充好
而白银造假,在明人张应瑜的笔记小说中出现过,其中一节《假银片》讲述一个骗子买布,先用银买布,让布商确认是银后,再用五两重的漂白银充数,一共银六百余两,却只有一百余两是的,都是漂白银。漂白银是一种假冒的银元宝,是在白银中掺入白铜,表面上看着和的是一样的,很难分辨,唯一辨别的办法就是用火烧,烧去自然白银的色泽后,就会呈现死鱼一般的白色,叫做漂白银。
古时候朝廷也是想过防治
虽然造假泛滥,但是也有一些措施:严明立法、奖惩并行;垄断控制原材料的流向;提高铸造质量,改工艺水平;增加货币量,避免钱荒的发生;加强铸造工人的控制,防止流落民间;完货币管理制度。最后一点在新朝建立初期的控制力较强,往往到了中后期,执行力下降,腐朽,更是给了私铸者可乘之机。
结语
古时候钱币的造假层出不穷,数不胜数。但在现在,无论假优劣,这些古钱币都代表了中国古钱币的发展进程,是历史的见证。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