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ldquo;钱荒rdquo;现象,朱元璋发行的ldquo;大明宝钞rdquo;为什么失败?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明朝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纸币在中国一直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朝的时候为了便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就已经产生了纸币的雏形“飞钱”。但“飞钱”在当时只是一种汇兑券,只能用于汇兑业务,并不具备货币的职能,所以不能算是正意义上的纸币。直到北宋初期(1023年),四川成都地区发行了“交子”,中国正意义上最早的纸币诞生了。在此之后元朝在吸收唐宋两个朝代货币特点的基础上创新出了“中钞”,有了唐、宋、元这三个前辈作为榜样,到了明朝,一种具有明朝特色的新的纸币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大明宝钞”。
但是明朝的纸币大量印刷,且没有与之相对应数量的金银作为支撑,只是依的公信力,久而久之产生了问题。
明初金属铜产量低,流通中铜钱供不应求,为解决“钱荒”现象,朱元璋发行“大明宝钞”并大力推行
有元朝纸币制度的崩溃作为前车之鉴,明朝建立后在各地恢复了铜钱流通,但由于明初铜的金属开采源紧张,铜的产量提不上来,相对应的铜钱铸造也非常困难。这种情况下民间慢慢又开始使用前朝的旧钱币,面对这种情况,朱元璋在朝廷设立宝钞提举司,并于洪武八年设立钞法,开始大量发行纸币,即“大明通行宝钞”。
“宝钞”正上方题名为“大明通行宝钞”,栏内上方的两旁以篆文写着八个大字,“ 大明宝钞,天下通行”。
宝钞的中央印有钞贯的图案,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中央图案中有十串的钞贯,因为当时明朝规定宝钞可以与金银互相兑换。同时下令,禁止民间完全的金银交易,禁止实物交易
, 只要违反者都会被治罪。
明朝之所以颁布这些政策,其就是希望达到“钞钱双轨制”(民间凡是100文以上的交易就使用宝钞100文以下在使用铜钱),在交易和偿还债务中逐渐用宝钞取代铜钱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让铜钱逐渐成为辅币。
甚至明太祖朱元璋曾为了加大宝钞的流通,一度在朝廷内以赏赐的方式将宝钞发放出去。以前自己交代大臣赈灾的事情,如果大臣完成的令他满意,大多是赏赐一些贵重的金银或者瓷器,但现在他把宝钞作为一种特殊的赏赐赏给这些有功之人。让这些受赏的官员觉得获得赏赐宝钞是一种非常高的荣耀,再有,还可以让他们用宝钞去物品,这样就变相加剧了宝钞流通。
这对皇帝而言其实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损失,相当于送出去几张纸而已。再说,封建作为皇帝,这样的“纸”还不是自己想印多少就印多少?
在明朝的朝贡贸易中,有时候朱元璋也会把宝钞作为外国朝贡使团的回赠礼物,不得不说朱元璋的这个做法是的“贼”。人家外国使团本打着朝贡进献“宝物”的幌子,就是想从中国获得瓷器、金银等,价值十倍的物品。可你到好,把人家进贡的好东西给收了,就回赠一堆“废纸”。让人家外国使团情为什么堪呢?这“大明宝钞”拿回去丢了又可惜,毕竟是不远千里从天朝上国带回去的,用也没办法用,宛如“肋”。
除了用来赏赐大臣和回赠给外国使团,平时朱元璋也用宝钞粮食,分发赈灾。为了让民间也用“宝钞”交易,规定用纸币交税,全国成年人每月缴纳食盐一斤,纳钞一贯,未成年减半。各地方交粮食也要收“宝钞”,用银交易一钱者,罚钞千贯,受银一两者,追钞万贯。尽管很难确切知道当时宝钞的实际流通量,但从以上宝钞这些用处就可以看出这个流通量肯定不小。
可想而知,无地发行纸币用来支付开支,不久市场纸币就会饱和,在没有相对数量的金银作为支撑的前提下,这种经济模式一定会造成严重的问题。
随着明朝中后期对外贸易活动逐渐增多,大量的白银开始流入中国,并逐渐开始成为民间及主要的经济工具,白银作为交易工具的重要性逐渐提升
。到了明中叶后,宝钞虽仍被皇帝用来赏赐及发放俸禄,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货币的意义。明英宗时,原来钱钞兼用,钞为主钱为辅的制度被进一步打破,纸币宝钞继续贬值。明末时,治者曾有想过挽救之法,但是伴随着清军入关,战乱迭起,旧“纸币”——宝钞开始逐渐失去其效用。
同为纸币,“大明宝钞”为何会失去公信力?
没有成熟的准备金制度做辅助与元朝相,元初所发行的“中钞”曾用丝银作为准备金,并规定丝钞每1000两可以兑换50两银,当然,不光是丝银可以作准备金,其它具有价值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物品也可以作为准备金。人民可以用钞票预支兑换,但是要兑换银或货品就必须要扣除百分之三的手续费,这样也利于加强民间百姓对纸币的信心。
虽然元代后期纸币大幅贬值,但那主要受影响导致纸币发行量过大,并不是经济制度上的问题。
而“大明宝钞”是在中央集权下强制推行的,没有成熟的准备金制度做为辅助,来稳定物价调控市场。所以这就导致明代的“宝钞”,不仅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反而使经济出现了的情况,中国的货币制度在明朝也未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不占“天时”明初,百姓刚遭受元末纸币大幅贬值的伤害,民间对纸币信任度极低。加上刚刚建国,民间对于的公信力本就不足,经历了宋、元以来长期的战乱,经济,人口锐减,农村逐渐恢复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人民对于货币的需求也降低了。再有明只是通过给官员开支的方法来发行宝钞,没有建立完的发行制度,所以“大明宝钞”不被公众所接受,最后信用值破产是不难预见的。
版本固定,未能与时俱进早在宋代的经济政策中就已经规定纸币三年为一个有效期,三年后钞票可以兑换银、铜等金属货币或其它宝货也可以兑换新的纸币,这对于有利于稳定人们对钞票的信心,减少纸币磨损伪钞流通。
但明代纸币只有一个版本没有替换的周期,更没有这些兑换制度,这使得宝钞发行一段时间后伪钞开始充斥市面,严重了货币制度的正常运作。加上明代没有健全的“倒钞法”制度,这些都降低了公众对宝钞的信任度和信心。
明初治者大量发行宝钞来缓解财政赤字,实际上是想把民间的财富收到国家手中,这样人民自然是不愿意的。明代纸币由强制发行,并以峻法来推行,未遵循纸币的流通规律适时作出调整,结果必然是失败的
明初中央一发行纸币,并以重法来推行,强行让民众使用宝钞,其目的就是利用国家权力来解决财政危机,采取只发不收的政策,企图以一张无实际价值的纸币无偿征用收刮民间财货,这种强制性曾在大明宝钞铭文中就有规定:
“禁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
朱元璋天的以为,光国家权力就可以强制民间使用纸币,就能达到稳定物价,增加市场需求的效果,完全不需要用“金银或者丝帛”来作为支撑。国家扩大纸币印刷量透过各种渠道让纸币流出,但这样只是令宝钞在市场的流速短暂加快,并不能实际解决问题,时间一长还会引起通货膨胀等经济问题。
同时纸币的流通规律也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代表的金银货币量,如果超过这个量,就会出现纸币贬值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问题。但是这种问题只有单纯的使用纸币的时候才会出现,如果同时伴有金银货币流通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及储手段的职能,但是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一种符号,所以发行过多一定会贬值。
结语
朱元璋发行大明宝钞原本是想要稳定货币秩序缓解财政危机,促进经济发展,但他并没有仔细研究前朝的货币制度,没能深刻吸取元朝纸币制度崩溃的教训,在实际流通过程中由于方法和措施不当,纸币发行量过大,最终适得其反。大明宝钞的大量发行,所引发的一系列经济问题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加上朝廷的搜刮,长久以往矛盾加剧,农民爆发不可避免。
明朝“大明宝钞”的推行失败,对后面历朝历代以至于今天都是有很大教育意义的,它告诉治阶级在发行流通纸币的同时一定要有金银等金属货币作为辅助保障,并且流通中的货币量一定要遵循货币流通的规律。
亚当·斯密口中的这只“无形的大手”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不管是在古时候封建还是在今天,但如何用好这只“无形的手”,使它发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