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以德报怨rdquo;的是孔子说的吗?孔子从来没有这种意思!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论语中“以德报怨”的相,欢迎阅读哦~
宋高宗赵构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相秦桧死掉。秦桧死的那一年,道学先生朱熹二十五周岁。宋宁宗赵扩庆元二年(1196年),监察御史沈继祖上书,列举朱熹十宗大罪,要“斩朱熹以绝伪学”。
按照当时朝中大臣的意见,朱熹伪学之罪,可与秦桧相提并论——宋宁宗时期,秦桧受金人之名潜回敦促宋朝议和割地赔款的罪名已经坐实。
很多人都称朱熹为大儒,但是我们翻看《宋史》就知道,当时乃至元朝,较普遍的看法,并不认为朱熹是一位大儒。朱熹的事迹记载于《宋史·卷四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八十八·道学三》,从列传一百九十到一百九十七,才是《儒林》一至八。
朱熹之所以位列道学而没进儒林,是因为元朝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中书右丞相、监修国史、领经筵事臣脱脱认为,朱熹根本就不是儒家而是道学先生:“熹少时,慨然有求道之志。尝谓圣贤道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穷圣贤之经训。所著书有《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太极图》……”
读者诸君都知道,脱脱是《宋史》《辽史》《金史》的都总裁官,此人博览群精通经史,他把朱熹列在儒林之外,自有他的道理。
因为朱熹未列儒林,所以后人把误读孔子《论语》原文的责任推到了他的头上,认为就是朱熹断章取义提倡“以德报怨”,并曲解孔子关于君臣父子论述,这才让儒家蒙羞,并导致宋朝以后的后儒生丢掉了刀剑和骨气,整天子曰诗云之乎者也,皓首穷经四体不勤。
曲解孔子这两句名言愿意,是不是自朱熹开始,这个无从考证,但是孔子那两句话,确实是被人断章取义了。
首先咱们来说说被宋朝发挥到极致的“以德报怨。”
纵观历代王朝,宋朝和清朝都做到了“以德报怨”:不管是辽国金国还是西夏,只要你来打我,我就给你钱,打得越狠给钱越多,“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从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父子到宋高宗赵构丞相秦桧君臣,对金人可谓有求必应:皇后、公主(帝姬)、王妃,只要金人开口,拱手相送,最后连半壁江山都送出去了,但却没换来金人的怜悯。
宋朝君臣对孔子思想的曲解误读,不知道是不是从“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开始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以德报怨这句话,实实在在地被断章取义了。
读者诸君都知道,宋朝以前的儒生是佩剑的,驾驶战车和弯弓射箭,也是儒生的必修课。孔子的驾驶技术极其高超,以至于他周游列国,总是亲自执鞭,以勇武著称的子路只能骖乘,相当于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
古时候的儒生,并不是“烂忠厚没用”的人,他们讲究恩怨分明,孔子在《论语》中明确指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讲仁爱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喜欢某人、厌恶某人。也就是说,仁者也是爱憎分明的。
从宋朝开始,儒家文化的精华开始被误读,有一部分“大儒”欺负寻常百姓没有读过孔子著作,所以就对儒家经典断章取义,甚至把愿意完全扭曲,其典型的事例就是把“以德报怨”单摘出来变成一种道德规范。
现在大家都有机会读到《论语》原文,于是“儒学大家”的谎言不攻自破。以德报怨四个字,出现在《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为什么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孔子从来就没说过“以德报怨”四个字,而且是坚决反对这种做法的,孔子主张的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也就是“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
宋朝“大儒”故意把“以德报怨”四个字强加给孔子,实际是为自己苟且偷安找理论依据。
在《论语·宪问》一章中,孔子还主张为人不能没有勇气,并且很谦虚地表示自己还不够勇敢:“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很谦虚,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老师没必要这么谦虚:“这三点就是老师的实写照呀(夫子自道也)。”
孔子是主张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而且打起来,孔子还不惧任何人——以勇力著称的子路,也被他收拾得服服帖帖。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确实是孔子说的,但是这句话的原意是“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要像。”
只有国君开明贤德,臣子才有尽忠的义务,这里面是有因果关系的。
对于这句话,孔子曾经对季康子有过解释:“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孔子的意思很明白:国君就要有个国君的样子,要率先垂范公平公正,如果国君自己就不咋地,还指望臣子忠诚,那是不可能的。
按照孔子的意思,臣民的根源,还是君王做得不够好。由此可见,孔子是极具反抗精神的,从来就不认为君王不会犯错,也不认为臣民有义务包容君王的罪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实际是“讨君檄文”,但是却被理解成了所有人都要遵循森严的等级制度俯首帖耳当奴才,君王可以肆无忌惮鱼肉百姓。
很多人都说以德报怨是孔子提出来的,所以儒家都应该遵照执行,事实上孔子是在对这种为人处世方法提出批评,而他批评的对象,可能是跟他有师徒之谊的老聃(孔子曾经问礼于老聃)。
孔子对老聃(本应像称呼孔子那样称老聃为子,但是这两个字居然被系判定是骂人,所以只好大不敬直呼老聃之名)极其尊敬,认为老聃是夭矫九天神龙,但却并不赞同“以德报怨”的说法,这是因为他们所站的角度不同,老聃讲究无为而治,而孔子要治国平天下。
以德报怨在个人来说是不必斤斤计较,但是用来处理军国重事,那就极其不合适了。
其实老聃讲“以德报怨”,讲的也是个人修养,这四个字见于《道德经·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看到这里,读者诸君想必已经明白了:孔子不但不提倡以德报怨,而且是坚决反对这种愚蠢做法,是后来的“大儒”们断章取义,把孔子反对的东西当成了孔子的思想。读者诸君放眼四顾,就会发现以德报怨有多可笑可怜,这时候大家应该想到孔子正的名言:为什么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