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死亡的相到底是什么 她的死和慈禧有没有关系
对慈安之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清朝第七任皇帝咸丰,1860年三十一岁时死于承德避暑山庄,继承皇位的是年仅六岁的皇太子载淳(同治皇帝)。此时,咸丰帝皇后钮祜禄氏被封为皇太后,徽号慈安。原咸丰的妃子懿贵妃那拉氏,因是皇太子的生母,被封为太后,徽号慈禧。慈安太后因居住的宫院占上首座东,故称东太后,而慈禧居下首,座西又称西太后。
咸丰临终时,曾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辅佐幼皇帝执政。是年二十七岁的慈禧为了揽大权,勾结恭亲王奕诉采取先发制人,突然袭击的手段发动了“祺祥”又称(辛酉),扫清了她掌权的障碍,开创了两太后垂帘听政的局面。
慈禧的为人,貌似恭谨,性实乖戾,于狡谋权变,很会搞皇宫中勾心斗角的一套,而慈安虽身为皇后,居于中宫,但秉性儒弱,遇事没有主见,不是慈禧太后的对手,1862年起,名义上是两太后垂帘听政,但实际上大权一直在慈禧手里。她当了将近半个世纪的中国最高治者,使原来开始的清王朝更加腐朽,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过程。在慈禧当政期间,慈安和光绪突然暴病的疑案,使人迷惑不解,成为近代史上人们猜测的议题。
1881年4月8,年仅四十四岁的慈安太后,突然暴毙宫中。
她的死到底与慈禧有无关系?
据说:咸丰帝在世时,早已察觉慈禧的为人和野心,因而留下遗诏给东太后,遗诏说:
“叶赫氏(即西太后)祖制不得备椒房,今既生皇子,异母以子为贵,自不能不尊为太后,惟朕实不能深信其人,此后如能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延臣传遗命除之。”
在此之前,慈禧亦有所闻,因而表面对东太后谦恭之至,平时以姐妹相称,用各种手段取得慈安的信任。在《慈禧外纪》中记述:
某,慈安在官中备酒,请慈禧赴宴,酒过三巡,慈安从袖中抽出一函授予慈禧。慈禧启视,脸色顿变,几不可抑,原来此函正是咸丰帝遗诏。待慈禧阅毕,慈安将遗诏焚于烛上,说:“此纸已无用,焚之大佳。”
当时慈禧惭愤交并,强为感泣,事后对慈安执礼甚恭,全无往骄纵之态,但此时已起机,必欲除之。
《清朝野史大观》记载了慈安在死前数偶至慈禧宫中,慈禧令侍者奉饼饵一盒进,慈安食而甘之。慈禧谓:“姊既喜此,当令再送一份来。”过了一两天,果有饼饵数盒进奉,色味花色悉如前。慈安即取一二枚食之,顿觉不适,至戌刻逮逝。慈禧为人心狠手,向来以“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手段,排斥异己,因而慈安的暴毙,引起种种猜疑和传说。
有些记载,说明慈安死于疾病。
如《光绪朝东华录》曾有慈安遗诏,说她
“初九偶染微疴,初十病势陡重,延至戌时,神思渐散,遂至弥留。”
《清稗类钞》也有同样记载,说慈安“微疾上宾”四月七,慈安已稍感风寒,肺气略不舒畅,四月八晨,召御医薛福辰请脉,薛具疏一方,至傍晚即暴变而逝。
对于慈安因病而死之说,即使当事人也不相信。
御医薛福辰为慈安请脉时曾认为“微疾不须服药,”当晚听说“东后上宾,已转吉祥版(棺)”大为惊诧,还以为外间讹传西太后“病有反复,以东西太后互易”呢?顷刻,噩耗证实,他大戚曰:
“天地间竞有此事!吾尚可在此乎?”
硬是不信。当时被提升为军机大臣的左宗棠,次入朝得知慈安病逝,顿足大声说:
“吾昨早对时上边请朗周密,何尝似有病者?即云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
《述庵》记述此晨,慈安召见恭亲王奕诉、大学士左宗棠、尚书王文韶、协办大学士李鸿藻,“御容和悦无疾色”,只是两颊微红而已,至午后四点钟,内廷包传慈安太后崩逝,命枢臣诸人速进。按惯例,帝后患疾传御医,必先诏军机大臣悉其事,医方药剂亦须由军机大臣们检视,时军机大臣退值仅五小时,宫廷暴变,诸臣大惊。他们抵宫时,见慈安已小殓,慈禧正坐在矮凳上,曩时,后妃薨,即传戚属入内瞻视后才能小殓,历朝习以为常,而此次椒房却无预其事者,
“众咸叹为创闻。”
此外,也有人说慈安自尽。
由于慈禧权欲极重,平时骄横无度,根本不把慈安放在眼里,一八八一年初,慈禧因患血崩剧疾,遍求中外名医而无疗效,因此慈安视朝政,致使慈禧大为不满,
“诬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
以致慈安不能耐,而又不能与之辨,恼恨之下
“吞鼻烟壶自尽。”
清末曾任侍讲学士的文廷式在其《闻尘偶记》中叙及慈禧为何要逼死慈安?
“壬午(一八八二年,是年慈禧四十七岁)春,有琉璃厂卖古董白姓者,由阁宦李莲英引入大内,遂得幸于禧后,月余始出。旋禧后有疾。安后密查之,乃知有孕。遂召礼邸于宫,问以废后之礼,礼邸对曰:“此事不可为,愿我太后明哲保身。”礼邸辞出,是夕安后崩。乃禧后知其事泄,以药酒饮之。”
这段记载说明慈禧因阴私暴露,慈安欲绳之以法,故灭口。但作者记述此事发坐的时间为一八八二年,而慈安太后已于前一年死去,所记年代显然有误。
以上种种说法,虽都有一定依据,但历史是复杂的,要确切判断孰是孰非?只有依发掘大量的史料,才能揭出这一疑案的相。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