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官员住进驿站可以免费吃住 古人为什么自掏腰包也不住驿站

  对古时候驿站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驿站”,在现代人心目中是个颇有几分浪漫气质的词语,如“人生驿站”“心情驿站”之类,仿佛驿站成了一个充满气息的心灵。但在古时候,驿站却是个实用性极强的国家机构,自秦朝创立以来,一直绵延不绝应用到清朝结束,堪称古时候存在时间最长的国家机构之一。

image.png

  驿站的产生,与古时候长期落后而低下的交通运输水平密不可分。现代人想去千里之外的某个城市,可以乘坐飞机或者高铁、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最多几个小时即可到达。

image.png

  但对古人而言,这却是一次非常漫长而遥远的旅程。古时候没有火车飞机,出远门长途跋涉,只能骑马或者乘坐马车、或者乘船,动辄十天半月,旷持久。而一个国家要维系治,每天都会有大量官吏、公差、公文往返于各个城市之间,驿站系由此应运而生。

image.png

  历代王朝都对驿站系建设非常重视,如唐朝全境设立1600多个驿站,连通道路里程5万多公里,清朝则有驿站1900余个,小型驿铺14000多个,“星罗棋布,脉络贯通,朝令夕至,声闻毕达”,是古时候王朝维系治必不可缺的机构。

image.png

  古时候驿站有两个基本职能,一是为朝廷各级各地机构传递往来公文信函,二是为出差官员提供免费食宿和车马,既能保证其每行进里程,也能保证其食宿有着落。但实际上,出差官吏们却对驿站殊无好感,很多时候宁愿自掏腰包赶路,也不愿“享受”朝廷驿站服务。

image.png

  清代官员何德刚在著作《春明梦录》中,详细记述了他使用朝廷驿站的感受。原来,古时候驿站根本不是啥身心放松的,反而让出差官吏们叫苦不迭。

  一是驿站饮食条件和卫生水平低劣。很多驿站地处荒僻山野,卫生条件极为恶劣,驿站按照规定需要常备粮米蔬菜鱼肉之类,但因为驿站头目私下克扣,加之保管不,往往分量不足,而且“绝无新鲜者”。  做饭和吃饭时,“野虫横飞,环扑刀砧,与饭食相掺夹,食之不能下咽”,一桌子蚊蝇横飞,甚至扑到饭菜里,无法食用,官吏们只能拿出随身自备的咸菜佐餐,没有咸菜的只能熬点米粥加点盐,就这样对付一顿,“半饥半饱,度一而已”。

  二是驿站住宿水平低下。很多驿站往往僻处荒山野岭,驿卒铺兵们也都是些不讲究的粗人,房前屋后就是马厩猪圈,屋内灰尘遍布,“卧房之后,即系牛栏猪圈,而以篾篷隔之”,臭气熏天。而且驿站每晚都会按时辰打更,“按更击鼓鸣钲,扰人清梦,亦一苦事”,连睡觉都睡不好。

image.png

  三是驿站分布不合理,行程刻板固定,行进效率低下,“自奉天至吉林八百里,而按站遄征,将及二十始到”。有的驿站之间距离太近,太阳还没落山就必须打尖住宿。有的又距离太远,“至初更而未到站者”,还得点着火把赶夜路,“过桥过涧备历危险”。

  以上种种辛苦不便,往往让官吏们不堪受,视长途出差为一种折磨。因此很多官吏宁肯自备盘缠赶路,也不愿去驿站白吃白住。随着交通工具的翻天覆地的变革,驿站这一沿用数千年的国家机构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参考资料:《春明梦录》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