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中原王朝都会修长城防御 宋朝种树防御到底有没有作用
很多人都不了解宋朝种树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欣赏。
导语:边境防御,一直是古时候中原政权想要保证自己政权延续下去的两大重点之一。在内部,需要发展经济,轻徭薄赋,保证人民可以安居乐业而不是集结大批流民攻城掠池,自立政权。而在对外上,则需要时时刻刻地方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北方少数民族作战彪悍,无所畏惧,经常让中原军队吃亏。所以,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北方边境的防御,甚至主动发起进攻,占领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将他们纳入帝国的版图,直接消除少数民族可能进攻汉地的可能性。
北方少数民族
边境防御,尤其是北方的边境防御和地区都不太一样。面对南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原政权选择直接通过战争的方式将他们纳入自己的版图当中,并且不断通过文化的渗透,将这些少数民族汉化。除此之外,中央还借助这些地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大力发展当地的农业,手工纺织业还有对外贸易。
但是,反观北方,中原政权能够屡次进攻,甚至占领东北,漠北地区,却始终无法将这些地区一直置于自己的管辖范围之内,而且还需要在北方边境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还有资金,修建庞大的防御工事。这是为什么?
东北漠北和汉地的本质不同
首先要给读者们介绍一下这两地的区别。汉地位于欧亚的东南侧,属于季风性气候。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是冬冷夏热,降水夏多冬少。季风型气候最大的好处就是带来了充足的热量和丰沛的降水。这就意味着在南方和北方地区都可以依农业实现自给自足。
只不过南方以大米为主食,而北方以五谷为主食。北方地区广袤的平原,让北方地区成为了中国古时候粮食产量最大的地方。人口自然也是最多的。而南方则凭借丰富的降水,围湖造田,开垦梯田等方式凭借劳动人民的智慧战胜了地理上的劣势,实现了农业上的自给自足。
反观东北漠北地区,从气候上看,由于地形的阻挡以及较高的纬度,来自海洋的暖湿气团已经无力跨越燕山山脉等地形障碍,向东北方向偏转进入东北地区。这就直接导致了东北和漠北地区气候性更强。降水和热量上的不足只能让当地的人民选择在这片广大的原上以游牧业为生。虽然东北地区拥有较多的降水,但是降水集中,总量少,热量不足,生长期长,冬天的严寒会让作物毁于一旦。
南方的梯田
气候上的不同导致了一个非常直接的因素就是漠北东北地区人民的产业和汉地人民的产业完全不同。东北漠北地区人民的游牧业虽然非常自由,占领的土地面积非常大,让后来出现的少数民族政权的疆域都异常的庞大。但是实际的有效土地面积非常的小,不单单指他们实际控制的领土面积,还指他们占领土地实际的生产能力。而中原地区的土地由于优越的气候以及地形,让汉地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却能够拥有高度发达的经济。农业更是成为了中原政权的基础。
吐蕃地图
除了产业上的区别,对于古时候历史来说,产业的不同还决定了军事力量构成的不同。汉地军队和东北漠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军队有着巨大的差异——骑兵。中原虽然拥有广袤的土地和优越的自然条件,能够生产大量的粮食,养活大量的百姓,但是,有一个隐的缺点一直到中原政权逐渐骑兵部队的时候才显现出来,那就是中原地区的马匹耐力差,爆发力也差,也就是quot;劣马quot;。但是汉地最不缺的就是人,所以,历朝历代即使骑兵力量一直作为军队当中快速机动力量的中坚,但是步兵军团一直在军队当中占据主要地位。
反观东北漠北地区,常年的游牧业让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远远低于汉地人口的正常速度。但是,正是由于长年生活在马背上意味着这些少数民族个个都是骑马射箭的高手。骑兵也就在少数民族以及后来出现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军队当中,占据了相当大的例。
少数民族军队
长城的诞生与演化
既然中原地区的缺少优质的马匹,但是有大量的步兵军团。那么防御的思路就非常简单了。既然骑兵冲击速度快,那么就设置障碍,让骑兵失去速度优势,并且利用在近距离交战当中灵活性差的特点,来化劣势为优势。
于是在春秋时期,规模空前的防御设施出现了,那就是长城。早期的长城非常的矮,只有大约两米不到。这么矮的长城根本挡不住少数民族军队的入侵,但是消除骑兵的冲击的目的还是达成了,毕竟,没有太多的马匹可以在携带大量武器装备以及一名士兵的情况下,高速跨越一道高度接近两米厚度达到一米多的军事防御设施。虽然现在的西周长城只剩下了矮矮的石墙,但是说不定在那个时候长城顶上还有什么的防御工事。
秦长城遗址
在石料充足的地区,长城主要原料是石块,而在西北地区,缺少石料的工匠们采用芦苇和沙土还有粘合剂结合在一起来建造长城。历朝历代政权都会对长城进行修缮和扩建,保证北方边境的安全。而到了明朝,千年不变的长城第一次被击毁,北方游牧民族从缺口当中涌入中原地区。因为游牧民族手中有了一样全新的武器——火炮。也正因如此,长城迎来了性的变化,代表建造工艺巅峰的长城——明长城诞生了。
明长城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中原政权和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略态势。数米高,数米厚的城墙,射击孔,烽火台,军械库设施一应俱全。体积庞大,且厚重的长城足以抵御各种火炮的直接攻击。若不是因为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或许长城将会一直将后金阻挡在长城之外。
明长城
不一样的长城
两宋时期是中国古时候政权当中,国土面积最狭小的,甚至不如秦朝开国之时的国土面积。北方边境退缩到了燕云十六州以南。这就导致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长城落在了契丹以及后来的金朝手中。失去了长城这个重要的防御工事,北宋北方地区的疆域几乎无险可守。虽然两宋时期是中国最富庶的时期,但是,在短时间内就建立起庞大的防御工事显然是非常不现实的。秦朝为了在短时间内修建长城,征用了大量的百姓,直接导致了老百姓的艰苦生活以及国家财政的赤字。
北宋若是学秦朝的方式修建大型防御工事,本来就以及捉襟见肘的国家财政将会被彻底压垮。而和秦朝相,北方地区的敌人早已不是一些零散的游牧民族部落,而是同样有着严密的架构,综合国力超过宋朝的契丹以及后来的金朝。大型军事设施的修建会让北方政权认为这是开战之前的信号。本来就在军事上不占优势的宋朝反而可能会在北方政权先发制人的进攻当中遭受重大损失甚至彻底覆灭。
《清明上河图》中北宋军事防御设施
但是北方少数民族有一点一直没有发生变化,那就是生活方式。千年以来固定不变的生产生活方式让少数民族的军事力量仍然以骑兵为主。军事防御设施阻挡骑兵进攻的目的仍然没有发生变化。那么能够起到阻挡骑兵作用,还能够快速建造的是什么呢?种树。笔者一开始也没有想到,帮助宋朝抵挡契丹还有金朝军队的军事防御设施居然是宋朝种植的树林。
树林作为防御设施,笔者个人认为应该是借鉴了中原地区尤其是南方地区多山地多森林,导致交通不便的特点。既然不可能移山,那么就种植大量的树木。一方面,树木在边境地区仍然有充足的养分和水源,另一方面,树木种植了之后就可以不需要额外花费国家资金去维护了。树生长得越茂盛,对北方军队的阻挡效果就越好。虽然说树木的摧毁远摧毁长城容易得多。
但是,修建树林,可以在花费相同资金的情况下,获得更大的防御纵深,还可以种植多层树林,对骑兵的阻挡效果也越好。还能够将守卫边境地区的部队隐其中,进攻和防守也能够有出其不意的效果。事实上也确实达到了整个效果。
拥有绿色长城的北宋行省
结语:一想到军事防御设施,很多人的反应就是长城。但是实际上,除了长城还有许很多多的形式。战国时期的长城最多。在那个战争不断的年代里。长城成为了保护百姓生产生活不受到国家军队或者北方少数民族的袭扰的守护神。而到了近代,长城作为军事设施,一直发挥着作用,如在上个世纪就爆发了著名的长城抗战。长城已然成为了中国的象征。
长城行省
宋朝采用种树来抵挡北方政权军队的进攻,看起来是绝妙的方法,其实是宋朝军队大而不强的实写照。缺少作战能力强悍的骑兵部队让宋朝只能依在边境种植树木消除北方骑兵的冲击。不得不承认,这种方法确实卓有成效,但也是无奈之举。尤其是火器的大规模推广,让这种防御设施几乎成为了摆设。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