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什么要听董仲舒主张的ldquo;尊儒术rdquo;呢?

  在我国,大一思想由来已久。其起源于夏商周三代之由氏族血缘关系凝聚而成的王朝世系。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再次进入时期。但这个时期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时代,各家、各派、各人从不同角度阐述对国家“大一”的认识,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往下看。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汉族为主体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大一王朝——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中国推向大一时代,并奠定了中国本土疆域,以及中国两千余年制度的基本格局。秦朝灭亡后,刘邦取得天下,使中国再次进入一个一的多民族的大一时代——汉朝。

image.png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让各地推荐贤良之士,董仲舒被地方推举参加策问。汉武帝连续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策问,基本内容是天人关系问题,所以称为“天人三策”。

  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欣赏和采纳。自此,儒学成为中国的正思想,影响中国封建长达两千多年。

image.png

  特别是董仲舒“天人感应”论,是站在、角度来讲的。在此论中他把《春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都用来对应解释衰败的症结所在。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董仲舒为什么要采用“天人感应”的形式来戒惧皇帝呢?

  西汉时期天命论在人们思想中的影响极深。董仲舒便顺势而为以“天”来皇帝个人无所限量的私欲、至高无上的权力。并举例说秦始皇就是因为权力不受制约而使成立不久的大一国家迅速灭亡的。毫无疑问,这样深刻的理论和活生生的事例,对皇帝是有极大的约束力的。这样看来,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无疑了皇帝的私欲和权力,为整个封建的长治久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当时意义和历史意义无疑是深远的。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大刀阔斧地施行了“罢黜百家,尊儒术”的政策,将儒学作为正思想,从而使儒家思想在实践中得以广泛传播,使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经学以及经学传。而且汉代还设立五经博士,以明经取士。可以说这是两千多年前汉代文化自信和董仲舒文化自觉的充分体现。

  对策成功后,董仲舒先后做过江都、胶西两国的相,辅佐骄横的诸侯王。但作为一代大儒,董仲舒始终怀有坚定正确的方向,始终站在大一的立场来对待人和事,始终在自觉地维护着国家的团结和一。他多次上疏直言规谏,制定教令颁行国中,因而他所在的江都、胶西两个诸侯国均治理得很好。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