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安禄山的机会是谁给的

  还不知道:安史之乱的网友们,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唐朝由盛转衰是由于“安史之乱”。那引发安史之乱的原因又是因为什么呢?又是谁给了安禄山起兵反叛的机会呢?

image.png

  唐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强盛的朝代,而唐玄宗在位时期唐朝的强大和富庶更是达到了历史的巅峰,世称“开元盛世”。诗人“杜甫”回忆开元盛世的景象时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忆昔开元全盛,小邑犹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然而,一场安史之乱使得当时世界最强盛的唐帝国元气大伤,唐王朝也就此走向了衰落。对此,欧阳修认为“呜呼,女子之祸于人者甚矣。”欧阳修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和一个时代衰落的原因归咎于杨贵妃一个女人,显然是很不客观的。那么根本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image.png

  2007年11月,科学院院刊刊发了大学章典等研究人员发布的一篇《关于气候变迁与战争相互关系》的研究报告。这项研究用数据证明了这样一个理论:气候战争理论,即气候变化与灾荒、战争等灾难密切相关,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历史规律,也就是说,在气候寒冷的时期容易发生战乱。在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如东汉以后至隋唐之前三百多年的大冷期,不仅中原地区国家、战乱频繁、灾荒不断,而且北方游牧民族也纷纷南下,形成了五胡十六国的纷乱局面。

image.png

  在此期间,北方农业区大幅度向南退缩,游牧业甚至推进到了华北平原。那么是否可以用“气候战争理论”来考察一下安史之乱呢?进一步分析就能够发现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近年来,众多研究成果证明,安史之乱发生的唐朝是一个气候温暖的时期,而适宜的气候条件促进了农业的生产。这是唐朝中期前经济发达,繁荣的环境条件。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文献研究了我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他的研究表明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几个气候温暖时期”中的一个。

image.png

  为了对安史之乱发生时的气候背景有更清楚的印象,这里借用唐诗来了解一下当时的气候状况。唐朝诗人杜牧曾有一首名诗《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说的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杨玉环酷爱吃鲜荔枝,因此唐玄宗不惜调动国家的驿站系,用快马星夜驰骋,从几千里外运送荔枝到长安城外的华清宫。而杨贵妃所吃的鲜荔枝并非来自今天盛产荔枝的广东,而是四川。这是因为当时的四川不但出产荔枝而且品质极佳,但是今天的四川却不适宜种荔枝了。这也从侧面说明唐代的四川它的气候现在的更加温暖湿润。

image.png

  而通过这个气候例子说明,在安史之乱以前,唐朝境内的气候变化还没有到达引发灾难的严重程度。事实上,直到安史之乱之前,唐朝呈现出的完全就是太平盛世的景象,而恰恰是在这样的气候适宜的时期,发生了这次规模和程度极大的战乱。这场由军阀发动的军事叛乱,不是饥荒引发的或是外族入侵,也不是因为自然灾害或压迫所导致的“揭竿而起”,更不是游牧民资的侵入,它与灾荒、饥饿等似乎没有直接的联系。

image.png

  而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学者们发现,尽管当时中国中东部地区还处于温暖的时候,一个低温而干旱的气候周期已经在高纬度和高海拔的寒冷地区悄然启动了。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在农耕的边缘地带,这些地带气候多变、环境恶劣、资源匮乏。每当气候变冷时,这些边缘地区总是最先受到影响。除了温度下降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降水量的减少,由于游牧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本来降水量就普遍低于农业区域,而且雨量极不稳定,因此降水量的减少对于游牧的的影响就更加明显。

  气温下降,降水减少,原的载畜量也会相应降低,这时候他们的游牧范围也必然向着低纬度低海拔的温暖区域转移。游牧民族的转移必然会对农耕形成侵扰,而正是唐代中期周边游牧族群频繁侵扰的推动因素。这种侵扰必定会引发频繁的战争,而战争又会促使游牧国家的产生,在游牧民族中,当两个大的部落之间发生冲突时,大部落下面的小部落就会联合起来互相对抗,但是冲突结束后,各个小部落组成的联合体就会弱化和解体。但是游牧与农耕国家发生长期战争,游牧就会凝聚成部落联盟,甚至建立国家。当这些原国家逐渐形成后,唐王朝所承受的军事压力就越来越大,正是这种军事压力给安禄山提供了叛乱的条件和机会。

image.png

  唐朝的边境形式是从唐朝中期以后开始逆转的,由于气候变迁,游牧民族开始向较温暖的农耕地区转移,唐朝的边境受到了突厥、吐蕃、契丹等游牧的不断侵扰。唐朝的西北东各处边境局势严重紧张,唐朝的边疆开始陷入了全面危机之中。这时的唐军在多条战线作战,频繁而长期的边境战争,使唐朝原有的府兵制遭受巨大损失,长期需要镇守边境的军队形成了新的镇军制度,这也代替了原有的府兵体制。

image.png

  镇军制度直接由地方节度使招募并进行管理,也就是说节度使对于他们有着绝对的控制权,虽然因为节度使有效的遏制了游牧民族的侵犯,但这种兵为将有的制度也导致了安禄山这类军阀的产生。唐朝以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以后,各边镇的节度使纷纷招募能征战的少数民族士兵入伍,同时唐朝对边境的一些游牧民族采取了怀柔、利用、控相结合的策略,收编他们加入唐军。既加强了防御,也削弱了敌人的力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参军成为大量于骑射的游牧民族的谋生之路。

image.png

  大量的少数民族士兵加入了唐军之中,这就为安禄山这样的野心家提供了条件,安禄山本人就是来自营州的胡人。据史载,安禄山是个懂多种少数民族语言的买卖人,参军时已经三十多岁了,他聪明能干又是买卖人,生活应该一般牧民要好。但他以三十岁的年龄去从军可见也是走投无路时的一种选择,对于一般少数民族的成员,从军更是具有吸引力,因此,边境唐军中少数民族官兵逐渐就成为了主体。当时唐朝为了守边,一共设立了十个边镇,而安禄山由于屡立战功,加之为人狡诈、圆滑,深得皇帝信任,他一人揽了平卢、范阳、河东三镇的节度使,这三个边镇成为了安禄山起兵的“根据地”。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安禄山聚集起了一支忠于他的私人武装力量,这是一支以蕃族为基本力量的队伍。

image.png

  据史料记载,安禄山时拥有“诸蕃马步十五万”,正是凭借这支强大的私人武装,安禄山成功地为唐朝击退了边境地区游牧民族的侵犯,也是依这支武装,安禄山发动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