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为什么会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败下阵来?

  古时候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袁绍的故事大家听过吗?

  袁绍作为三国前期实力最为强大的割据势力之一,却在与曹的争夺中败下阵来。很多人诟病因此袁绍,说他不纳谏,白白错过了很多占据上风的机会,犯了很多错误,诸如没有迎奉汉献帝,分给诸子一人一州为后来内乱埋下伏笔、不该打官渡之战等。

  但是在笔者看来,袁绍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败下阵来固然有他的过失之处,但是最致命的问题却是袁绍死的过早,在击败公孙瓒占据四州三年后就去世,三年的时间任谁也无法逆天改命。而不纳谏等问题则是由于成王败寇式的史载才显得突出。

  不迎奉汉献帝,袁绍有难言之隐

  汉室政权的正性的影响力不会不知道,早在董卓时期他就想拥立宗族刘虞为帝,以此来否定董卓拥立的汉献帝,从而使得诸侯伐董更加名正言顺,这表明袁绍非常清楚汉室在当时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力,迎奉汉室肯定是有好处的,但他依然没有选择这样做,实在是他的身份和野心使然。

  袁氏家族四世三公,这为袁绍带来了不小的威望,但是同时也注定了袁绍没法像曹那样对待汉室政权,深受皇恩的袁氏都对汉室不敬,那天下人还有什么理由对汉室再抱有幻想呢?所以迎立汉室对袁绍而言其实是一把双刃剑,诚然,把皇帝控制在手中确实可以笼络一大批愿意为汉室尽忠、敬重正的人才,但同时也会对袁绍本身产生制约。

image.png

  从这点看袁绍放弃迎立汉室,其实并没有大问题,他迎奉天子的回报率显然没有曹那样高。袁绍不迎奉汉室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有当皇帝的野心。(主簿耿包密白绍曰“赤德衰尽,袁为黄胤,宜顺天意,以从民心”绍以包白事示军府僚属,议者以包妖妄宜诛。绍知众情不同,不得已乃包以弭其迹。《
后汉书:袁绍传》)和曹以周文王为榜样不同,实力强劲又有威望的袁绍是想当皇帝的,虽然因为缺乏强力的支持而不得不隐起野心,但是他从始至终都是怀着这个心思的,在这样的前提下,让袁绍迎奉正的皇帝不是给他自己找不痛快吗?所以袁绍不迎奉汉献帝其实是碍于自己的身份与野心,迎立汉室会有很多掣肘之处,而非不清楚迎奉皇帝这一举动带来的好处,同样是不纳谏,这二者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分封”诸子,看似埋下祸患却情有可原

  袁绍在占据四州后让诸子各领一州,这为后来袁氏内乱埋下了祸患,从而给了曹可乘之机。史载沮授在当时就劝谏袁绍不要如此做,会留下隐患,但袁绍仍然一意孤行。这看起来袁绍又因为不纳谏而犯了错误,但正如笔者所说,这都是从后人眼光来看而已。

  为什么说袁绍让诸子各占一州情有可原呢?权力的分散会引起政权的不稳这不是常识吗?是的,权力的分散是很忌讳的事情,但是在袁绍在时,是不存在权力的分散的,权力都集中在袁绍手中。袁氏政权是有袁绍这样一位镇得住场子的人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分封诸子不仅不用担心政权不稳,反而能进一步巩固政权,因为诸子就是袁绍在各州的代表。

image.png

  要知道虽然袁绍表面上占据四州,但是其实是有水分的,袁氏对各州并没有绝对的控制力。如青州就有臧霸这样实力强劲的地头蛇。面对类似臧霸的地方豪强,其实派遣诸子各领一州其实是很聪明的做法,作为袁绍势力代表的诸子其实能起到平衡各方势力的作用。所以在袁绍生前,让诸子各领一州其实情有可原,只不过袁绍的暴崩使得这一弊端凸显出来,假设使袁绍多活几年,在政权进一步稳定后撤回诸子也未可知,就算不撤回,有袁绍在也不会引起内讧。所以,袁绍“分封”诸子的行为只是因为袁绍死的过早而显得愚蠢,其实站在袁绍当时的立场是可以理解的

  官渡之殇,袁绍的决策没有问题

  官渡之战经常被当作袁绍的一个“污点”,很多人认为此战改变了曹与袁绍的强弱对,从而觉得袁绍不该打这场战。但其实官渡之战中双方的差距并没有那么大,在此战失败后袁绍也没有失去争夺天下的机会,不过这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暂且略过不提,我们重点放到袁绍在此战的决策,看袁绍是否因为纳谏问题导致失败。

  官渡之战,起于曹征刘备,袁绍想乘曹大军出征之际,从后方给予曹压力,让曹腹背受敌,这其实是没有问题的,包括田丰也劝谏袁绍出征(今东击刘备,兵连未可卒解,今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后汉书:袁绍传》)但是在这个途中田丰与袁绍产生了分歧,田丰一开始劝谏袁绍出兵,袁绍以生病回绝了,后来袁绍正式出征,田丰劝袁绍不要进行决战又被拒绝了(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绍不从。《三国志:袁绍传》)乍一看田丰是对的,袁绍不听他的问题很大,因为曹征刘备,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应该进兵,后来刘备失败了机会失去了,就不应该打了。

  这样一看袁绍有点蠢与田丰产生分歧,但实际却不是如此,袁绍与田丰产生分歧恰恰说明了袁绍的高明。袁绍与田丰的所处地位不同,田丰动动嘴皮就可以,但作为实际拍板人的袁绍却必须考虑得更多。如一开始田丰劝袁绍趁曹征刘备时出征,田丰只进行了决策,却没有考虑正实施的困难,袁绍则需要考虑更多,如

  1曹征刘备是不是的?

  2曹的防御布置在哪里?

  3粮的征集与军调动

image.png

  而且实际上曹在一月征刘备,二月袁绍的大军就已经到了前线,已经是很快的速度了,说袁绍不纳谏错过机会只是基于刘备败得太快显得袁绍来不及,实际上袁绍已经最快时间反应了。

  至于以官渡之战不该打,或者应该打成拉锯战来诟病袁绍其实是成王败寇式的议论罢了,实际上官渡之战前期袁绍方战果累累,而且采取的恰好就是持久战的打法(相持百馀,河南人疲困,多畔应绍。《后汉书:袁绍传》)(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三国志:武帝纪》)曹都被打的想撤回许昌了,如果不是因为许攸反水乌巢被袭,胜利的天平其实已经在向袁绍倾斜,而且就在乌巢被袭击后,袁绍做出的一边救乌巢,一边攻打曹大营的决策也是没问题的,只是因为张郃的投降才使得袁绍彻底无力回天。(绍将高览、张郃等率其众降。绍众大溃《三国志:袁绍传》)

  纵观袁绍的种种重大决策,其实在当时看来都没有太大问题,只是因为袁绍的早死使得袁氏政权内部矛盾凸显,最终政权覆灭,而成王败寇式的思维使得没问题的决策都有了问题,但如果不是袁绍死的太早,一切还未可知。所以袁绍的最大问题其实是去世太早,而非。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