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要御驾亲征,为什么仗还没打自己就跑了?
第二次战争,签订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后,原本无须再打。此时英、法、美三国对太平天国已经失望,决定还是跟清打交道。既然清朝皇帝在武力威胁之下妥协了,那么剩下的就是进京换约、敲定公使驻京之事了。
但咸丰最不乐意的恰是公使驻京这事,所以才在大沽炮台对英法两国的进京使团开炮。这顿炮击虽令咸丰和朝臣非常兴奋,却导致第二年英法两国的全力反击,战争就这样开始了。
这回,不仅大沽炮台被拿下,僧格林沁的部分骑兵也在北塘被消灭,害得原来对自家骑兵特有信心的他非常沮丧。天津失陷后,僧格林沁上了一道密折,建议咸丰北狩热河。
然而咸丰气壮如牛,发了一道上谕发泄对夷人的愤怒,要亲六师,“直抵通州,以伸天讨而张挞伐”。同时,他也下发了僧格林沁的密折,要大臣们商议。只是,前者是给所有臣子看的,邸报也可刊载,后者却仅有小范围的人才能看到。
只看了上谕的人,多半觉得咸丰这回是生气了,要亲自打洋人,令人鼓舞。当时京师不乏这样的人,连后来力主议和的恭亲王奕䜣都觉得该跟这些不知好歹的夷人来硬的,不打不足以平民愤。
但同时看了上谕和密折的人,就有不同的想法。只是,有些人皮里阳秋,不敢的提意见,生怕万一咸丰动格,附和僧格林沁会惹咸丰生气,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如一直主张议和的桂良,动不动就被咸丰骂到臭头。
然而,僧格林沁都没了把握,皇帝亲征又能谁呢?大沽这样坚固的炮台不过几个时辰就告失陷,天津到通州一带的大平原无险可守,凭什么御敌呢?明白人总是有几个的,他们开始绕着弯子说话,甚至把北宋澶渊之盟的事提了出来,意思是说:打当然可以,但议和还是必要的;御驾亲征就算了,实在不行,皇帝还是守北京城吧。
游猎出身的清朝皇帝,一向只有攻人城池的份儿,什么时候守过城呢?尽管北京城跟明朝时一样高大坚固,外城之内还有内城、内城之内还有皇城,但对于守城,咸丰一点信心都没。
其实,咸丰宣称要大张挞伐的同时下发僧格林沁的密折,意思很明显:既不打算亲征,也没打算守城,而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表面上向臣子展示不屈的斗志、昂扬的精神,心里想的却是脚底抹油,一溜了之。
所以,尽管咸丰下令把英国的谈判使团扣了,还把他们打入天牢,有些人还受了酷刑,承认自己是叛贼。但当僧格林沁在近通州的八里桥跟洋人打了一仗、把本钱折尽后,咸丰一点都没犹豫,不是率领六师进攻,而是领着六宫连夜逃到热河去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