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文字是怎么发展的?汉字对少数民族有什么影响?
契丹语为与乌桓、鲜卑一脉相承的东胡语的一个分支,属阿尔泰语系。与古蒙古语同源,关系密切,某些契丹语词汇与古蒙古语相同或相近。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辽建国前,契丹无文字。神册五年(920年),阿保机命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创制文字。他们在的协助下,以汉字隶书减少笔划,或直接借用汉字创制了契丹大字,即所谓“教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以木之约”。
契丹大字笔画较汉字为简,但字数仍有3000之多,不便掌握。并且用以记录多音节词汇较多、语法中有粘着词尾的契丹语时,效果也不理想。后来,皇弟迭剌参照回鹘字对大字加以改造,创制了契丹小字。小字为拼音文字,拼音方法受了回鹘字的启发和汉字反切注音的影响,有300多个表音符号,称原字。将若干原字拼在一起以记录契丹语,“数少而该贯”,使用起来大字更为方便。
辽国境内,契丹语和汉语都是官方和民间的通用语言。两种契丹字和汉字也同样被官民使用并在境内外通行。
契丹字创制后,用于书写官方文书、碑碣、牌符、书状、印信等,同时也用契丹字翻译了大量儒家经典和文学、史学、医学著作。萧韩家奴曾译《通历》、《贞观政要》、《五代史》,耶律倍译《阴符经》,耶律庶成译方脉书。耶律庶箴还曾用契丹大字记录建国初诸部乡里之名,附于大字篇末。寺公著有《醉义歌》。今天所能见到的契丹字多为墓志铭文、碑文和铜镜、玉盘、鱼符、印章、铜币及银币的边款铭文等。
大量汉文书籍的翻译,将中原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和治经验,中原人民的科学技术、文学、史学成就等介绍到了原地区,带动和促进了游牧民族原文化的发展。
辽国的皇帝和契丹上层人物多仰慕汉文化,很多人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上层也多通晓契丹语,连出使辽国的宋朝人有些也能用契丹语作诗,对沟通契丹人与的思想感情,加强辽宋间的兄弟友好关系起了重要作用。辽兴宗时,宋使余靖用契丹语作诗,深受契丹人喜欢,兴宗非常高兴,亲自为之劝酒。
辽国文人既用契丹语言文字创作,也大量用汉语文写作。他们的作品有诗、词、歌、赋、文、章奏、书简等各种体裁,有述怀、戒喻、讽谏、叙事等各种题材。作者包括帝后、宗室、群臣、诸部人和着帐郎君子弟。契丹的诗词既有气势磅礴之句,也有清新优美之词。
辽兴宗也为诗文,1050年宋使赵概至辽,辽兴宗于席上请概赋《信誓如山河诗》。在辽国诸帝中,辽道宗文学修养最高,诗赋,作品清新雅丽,意境深远。有《题李俨赋》。辽道宗的皇后萧观音《谏猎疏》、《回心院》和应制诗《君臣同志华夷同风》表达关心社稷安危、致主的理想。
在书目方面,辽设国史院,专修整历史,设官监修国士、史馆学士、修国史等,曾撰写起居注、历、实录二十卷、国史,又把不少书籍翻译为辽国文字,如《五代史》等。当中,辽代所写的实录成为元朝脱脱等所编写的辽史主要材料之一。
语言文字方面,汉语与契丹语都是通行的,不少文书都是以这两种语言。辽代还出现了为信众学习佛经而编纂的汉字字书《龙龛手鉴》。契丹文是辽代为记录契丹语而参照汉字创制的文字,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形式。但现时已缺少类似的文献。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