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的经洞是如何被发现的?里面都有什么文物?
1900年5月26,中国甘肃敦煌莫高窟经洞被发现。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经洞,并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纪的经卷、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4万余件。
价值
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时候历史、地理、、经济、、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后经英、法、、美、俄等国探险家的盗窃掠夺,经洞绝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仅剩下少部分留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来历
自从西汉丝绸之路开通以来,敦煌就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之一,往来客商和驻军使敦煌辉煌了一千余年之久。到赵匡胤建立宋朝的时候,由于宋朝软弱无能,没有能够收复河西走廊。此时敦煌由唐末以来的地方割据政权归义军所控制,面临着回鹘和西域的教势力的威胁。此时敦煌称沙州。
宋咸平五年(1002年)归义军内部发生兵变,归义军领袖曹延禄与其弟曹延瑞。延禄的族子曹宗寿在众人推举下掌握了归义军政权,宋朝遂任命曹宗寿为归义军节度使。战争和内乱使曹氏归义军政权迅速衰落,而沙州地区的回鹘势力在这一时期却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与归义军政权抗衡的重要力量。
此时,归义军政权已不堪一击,任何外来的攻击和内部的乱都足以使其倾覆。这使得在归义军政权庇护下的沙州势力感到极度恐慌。
景德三年(1006年),信奉教的黑韩王朝灭掉于阗王国,这个消息很可能被从沙州寺院东逃的于阗人得知,在像法灭尽思想的影响和东进的威胁下,莫高窟的一些寺院将一些重要的经卷和佛像、幡画等集中起来,收在原来存放各寺剔除的经卷、外典、过时文书、旧幡画、佛像的洞窟中(今编号为第17窟),并将该窟洞口封闭起来,做了必要的掩饰。以后,由于当事人和知情者逐渐离开人世,经洞的情况也就不再为世人所知。
经洞是莫高窟17窟的俗称。此窟原为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时开造,为当时河西都僧洪辩的影窟。约在11世纪,西夏治敦煌时期,元代治者占领敦煌以前,莫高窟的僧徒们,考虑到战争的灾难,从而把寺院历代保存下来的经卷、文书、档案以及佛像画等全部封存在此洞里,然后外筑补壁,并绘壁画掩人耳目。后因僧徒也逃战争之难未归,洞窟颓废,年久深,洞窟甬道被风沙淤塞,竟因此幽闭近800年。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莫高窟道士王圆箓,率人“以流水疏通三层洞沙”,秘室始现于世,并谓之“经洞”。经洞出土了敦煌遗书中最大宗文献,尤为历史文化名城锦上添花。它又成为分别研究起自东汉、中经两晋、北魏、西魏、梁朝、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西夏、下至元朝、涵盖各朝代文明的重要资料。
敦煌学家姜亮夫教授认为“整个中国文化都在敦煌卷子中表现出来”。首先发现敦煌遗书的重要价值者,是我国的金石学家叶昌炽,他在《语石》中,不仅录述莫高窟碑石,且对敦煌遗书作了颇为到的阐述。该窟发现数以万计的古时候佛经、道经及世俗文书等,是研究我国近两千年学术文化发展的宝贵文献,历史之积文终成后世之瑰宝,实为我国学术及世界学术之大幸。
敦煌石窟中,所遗书以典籍最多,还有天文、历法、历史、地理、方志、图经、医书、民俗、名籍、帐册、诗文、辞曲、方言、游记、杂写、习书,成为多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依据和补充参证,其主要部分又是传文献中不可得见的资料,价值尤为珍贵。所以被视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四次大发现之一。
敦煌遗书以汉文最多,又有吐蕃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粟特文、突厥文、于阗文、梵文、吐火罗文、希伯来文等多种古时候民族文字,成为研究这些古时候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它又具有民族学价值和国际意义。敦煌遗书以卷轴装为主,又有梵箧装、经折装、蝴蝶装、册子装和单页等多种形式,还有一些拓本、印刷本和刺绣本,在书籍发展史及书籍装帧史、印刷史上都是难得的实物资料。尚有更多材料,犹如明珠还埋于砂砾之中,有待识者发现和考证。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