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为什么没能成为太子?他为什么年仅39岁就早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为什么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李恪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说到李恪那是当时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的,话说当时李世民非常喜欢李恪,对李恪也是疼爱要加,不过,这位受宠的也没有活多久便死去了,死因也一直是人们议论的焦点,小编也是在往常查询了一番,原来当时的李恪是被冤死的,当时的李恪性格温和,喜欢骑马,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据说当时李世民对李恪的好遭到了某些人的嫉妒,于是将李恪害,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个,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如意公主。李恪贤能无,李世民曾多次想要立李恪为太子,可是最终还是立了李治为太子。贤能无的李恪,年仅39岁就死了,那么,李恪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资料简介?李恪究竟是怎么死的?

  李恪简介

  李恪,男,字为德,也叫做李德。李恪出生于公元619年,死于公元653年3月6,享年39岁,年轻早逝。

  李恪的父系家族:

  曾祖父:西魏开国功勋、八大柱国之一的唐国公李虎

  曾祖母: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大司马卫国公三朝国丈孤信之女

  祖父: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父亲:唐太宗皇帝李世民

  李恪的母系家族:

  外曾祖母: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大司马卫国公三朝国丈孤信之女

  外曾祖父: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

  外祖父:隋炀帝杨广

  母亲:隋炀帝的女儿杨妃如意公主

image.png

  另外,李恪的亲生弟弟是蜀王李愔。同时,李恪还有四个,分别是李仁(李千里)、李玮、李琨、李璄。

  由此可见,李恪与其胞弟李愔是融杨隋、李唐和孤氏三豪门之血脉,身兼两个大一皇朝的帝族。

  李恪的妻子:杨氏、萧氏

  杨氏是隋直阁将军岷蔚抚豪道五州刺史邢国公杨(士)贵孙女,右卫副率慈汾二州刺史静公杨誉的女儿,哥哥是常州刺史工部侍郎鸿胪卿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太子少师赠仪同三司上柱国郑国懿公杨崇敬,侄子是太州刺史、潼关防御镇使杨志诚。王妃疑贞观中薨,葬安州,今湖北安陆。

  萧氏,根据李恪后人家谱显示可能为第二任吴王妃三子李琨之母,或还有李璄,家谱中不知为何却无吴王妃杨氏任何记载,有待研究。

  李恪是怎么死的?

  永徽四年(653年),因受房遗爱谋反案牵连,被冤致死。因此,李恪的四个,李仁、李玮、李琨、李璄并流岭表;

  李恪一生经历:

  《旧唐书》对李恪经历介绍较简略。好像他只是唐太宗李世民诸子中一个平庸的。《新唐书》介绍较详。

  李恪于骑马射箭,有文韬武略。他的母亲是隋炀帝女儿,地位、声望一直都较高,深为中外诸国所瞩目。李世民自废李承乾后,一开始以晋王李治为太子。后来又觉得李恪像自己,想立李恪为太子。这时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三个亲生的中。李承乾、李泰因为争太子位而被贬到边远之地,李治又被贬的话,那么舅家长孙氏即将失势。因此,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极力反对立李恪为太子。李世民诚恳的对长孙无忌说:“你是因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吗?这孩子英勇果断像我,即使保护舅舅的家族,也是可能的。”长孙无忌道:“晋王李治仁义忠厚,是个守祖业、文静的主公。而举棋不定就会坏大事,何况是王储的位置呢?”李世民于是停止了换太子的想法。于是李世民将李恪封为藩王,让他回到自己的属地去。之后对左右说:“我难道不想经常见到李恪吗?但愿他早有定位。让他屏护中央,我百岁之后,各庶出的子弟就没有危险了。”看来李世民是想要子孙吸取自己这辈人的教训,不让历史重演。

  但长孙无忌非常讨厌李恪。唐高宗李治继位后,永徽年间,借房遗爱谋反一事,因而牵连到李恪,将他死,以绝天下前隋朝遗老遗少们的幻想。临刑前,李恪悲愤呼喊:“如果社稷有灵的话,长孙无忌将要!”李恪死后,其子孙被流放岭南一带。到显庆五年,朝廷为李恪,追封为郁林王。

  为何说吴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待遇最差的?

  虽然一直以来由于电视剧的宣传,很多人误以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欢的,但就史实而言,论起唐太宗所有中谁的待遇最差,李恪称第二,没人能他更差。相究竟如何,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看史书是如何记载的。

  首先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恪最迟贞观7年便去了封地,而与李恪同龄的李泰不仅不“之国”,唐太宗甚至还想过让其“入居武德殿”,最后还是被魏征力谏劝止。李治更是自长孙皇后去世后就一直由唐太宗亲自抚养,甚至在被封为太子后,仍让唐太宗不惜公然违反礼制也要继续留在身边,这便导致了褚遂良刘洎等人分别在贞观18年、20年相继上疏恳请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边一味溺爱,放其回东宫。

  其次贞观7年李恪赴任齐州都督时,唐太宗对李恪说:“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可见让诸王之藩是因为“家国事殊”,更是为了绝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不仅不让李泰之藩,甚至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说了,唐太宗一直将这个亲自带在身边抚养,绝口不提之藩的事,贞观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让他上朝参政了,却偏偏将没什么威胁的李恪打发到封地上去。

image.png

  再者贞观12年唐太宗给李恪写的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这么一句,自然会觉得其间是饱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题目却是《诫吴王恪书》。诫者,告诫、警告之意,齐王李祐在封地上屡屡犯错时,唐太宗也曾写信“诰诫之”。所以这封信也不是什么诉说离别后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写信来警告李恪要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为了。

  而且就在唐太对李恪说“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以避免李恪变得骄奢为由而不肯多给他财物,结果在面对李承乾与李泰时,唐太宗却又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唐太宗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东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库物的。

  至于唐太宗会如何在书信中表达自己的爱子之情,不妨看一看唐太宗出征高句丽时给李治写的一封信,简直堪称是小肉麻。但是起对李恪的严厉告诫,或许唐太宗给李治的这封信才更似寻常间的父子之情吧。

  《两度帖》原文:

  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

  译文:

  两次收到大内送来的文书,却还不见稚奴你的书信。我担心的要死。刚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亲笔手书,说娘子生病了,我的担心害怕顿时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复生一样。从今以后,只要你的头风病发作,就立刻写信告诉我。我如果生病,也会一一写信告诉你。今天得到辽东(战场)消息,抄录一份给你。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要说的就这些。,敕。

  唐太宗欲立吴王李恪是怎么回事?

  最后,便是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的唐太宗欲立吴王李恪为太子这件事了,甚至有人声称,如果唐太宗不喜欢李恪的话又怎么会要立他为太子?那么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唐太宗为什么会突然想到要改立李恪为太子。

  贞观17年,唐太宗立了李治后过了大半年的时间,觉得这个小只有15岁,一直养在自己的身边没有经过什么历练,作为帝国未来的继承人还不够强大有力,担忧他无法很好地驾驭朝政,毕竟“国赖长君”。于是唐太宗便想到了换储一事,而当时的李恪可以说是唯一适合的人选,因为看看除了李恪之外的几位皇子:

  第二子李宽,早夭

  第四子李泰,夺嫡被贬

  第五子李佑,贞观十七年谋反被诛

  第六子李愔,被唐太宗痛骂为禽兽不如

  第七子李恽,好敛财,被有司

  第八子李贞,仅李治大一岁

  第十子李慎,年纪李治还要小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