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临死前弄死杨修为什么会放过司马懿呢 为什么司马懿能幸免呢
杨修与司马懿,在三国时代都是智慧的代名词。两人的人生轨迹也非常相似。都是出身名门世家,早年任官,飞黄腾达。可是,两人的结局竟是如此的天差地别。一个因触怒曹惨遭害,另一位却硬是把所有的政敌熬过去,其后代更是开辟新朝。接下来,笔者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同样是出身名门的聪慧之人,杨修被而司马懿却安然无恙。
杨修必须死的原因探讨
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原因就是杨修自己作死。典略云,杨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才被之。在曹这个心思敏感的人眼皮底子下做这样的事,恐怕是九头蛇也要一个头不剩。漏泄言教,严重了可以说是泄露军情,交关诸侯,严重了可以说是里通外贼。这都是很要命的罪行,杨修自己也知道,自己犯下的罪行已是”我死固之晚也”。
第二是杨修地位之崇高。身为前汉太尉之子,其本人的影响力是无穷的。在曹临死之前,刚刚发生了伏完伏后事件。伏后是汉献帝皇后,仅仅因为与其父通信,咒骂曹而被发现,纷纷被。
此时离曹即位为公,加封九锡之时不久曹的影响力并不甚大。尚且有很多心怀汉室的仁人志士不满,这个事件无疑是点醒了曹。估计曹也知道自己时无多,若是不能肃清汉室遗老的威胁,自己后人怕不是可能遭到其反戈一击。
因此,这项肃清威胁的任务必须由曹来完成。不单单是趁着自己还有余力,更是为了减轻后人的罪孽,使得后人再夺权即位时,能增加几分神圣的色彩,不至于那么令人作呕。我想,身为汉室重臣之后的杨修,很可能或多或少地与反曹势力有所勾结。
即使没有,早已被各种人物搞得已是惊弓之鸟的曹,怕不是也顾不上那么多。他先把存在隐患的人物解决掉,正好杨修送上门来,给了曹一个名言正顺的掉他的理由。
第三点是杨修与曹植的关系所致。杨修素来与曹植交好而且一直为曹植出谋划策用以威胁曹丕,对曹丕世子的地位形成了巨大的威胁。可想而知,若是曹后,若杨修或者,难免会兴风作浪,威胁到曹丕的治。到时候两兄弟很可能会在杨修的挑拨之下引发战争,损害曹氏宗族利益。为了全局的考量,就不得不让杨修这个不稳定因素消除。就算杨修不犯事,恐怕也要找个理由将其掉。
司马懿为何幸免?
司马懿早年不愿意为曹效力,后来不得已才“惧而就职。于是,使与太子游处”“迁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与陈群、吴质、朱乐号曰四友。”可见,司马懿早早地与世子曹丕交好,成为了坚定的曹丕。为了巩固世子的权力,完成权力的平稳交接,就必须依其身边的重臣。若是了司马懿,不仅会使曹丕实力大损,影响后来王朝基业,更可能产生人人自危的局面,影响局势稳定。
而且,此时的司马懿行事非常低调,远猖狂的杨修表现卓越。此时的他,并没有什么过激的表现,甚至可以说是平庸。其狼子野心尚且没有暴露。不仅没有去讥讽曹,还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在关羽逼近许昌之时,更是力谏曹,给曹吃了个定心丸,才使其没有贸然北迁,动摇基本盘。这样一个安心实事的奋斗青年,惜才的曹怎么有理由他!
最后,司马懿个人也是出身河内大家,其父亲乃是京兆尹,同样位高权重。杨修被,以及曹采取的诸多,打压大族的措施,必然使得大族们非常不满。若是在开戒,只会更进一步失去世家大族的支持。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世族之力,不可小觑。因此为了讨好世家,抚慰汉臣,避免引发更大的灾祸,就必须通过树立典型代表的方式来安抚众人。既然大棒已经砸向了杨修,那么为什么不把胡萝卜给忠心职守的司马懿呢?
总结可以说,德祖以显而亡,仲达以隐而安。两人的战队,性格特点是两人结局迥然不同的重要原因。曹不去了司马懿,不单单是他个人的考虑,更多的是司马懿的隐之深吧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