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晚年放弃酷吏,背后原因是什么?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武则天的故事,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7),七十四岁的武则天诛酷吏来俊臣,这一事件标志着武则天放弃了长达十四年的酷吏。
圣历元年(698),在狄仁杰、吉顼、张昌宗、张易之等人的劝说下,武则天决定立李显为太子。并让李显、李旦、太平公主与武攸暨、武三思等武氏诸王一起盟誓罢斗。
长安元年(701),武则天回到阔别二十年之久的长安,这一李唐的龙兴之地,这一行为向世人传达了一个信号,女皇决定还政于唐。
武则天不断为酷吏造成的冤假错案昭雪。并且放宽了言路,平民苏安恒甚至两次上奏女皇,要求她禅位于太子。要是放在往年,苏安恒早就见了,而现在,武则天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予以召见并言抚慰。
武则天两次路过嵩山,并投下了金简,乞求三官九府能够宽恕自己的罪责。
武则天虽然春秋已高,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但因有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侍奉在侧,生活变得妙趣横生。兄弟二人面如莲花,通晓音律,还擅长道术,人称二人为“五郎”、“六郎”。武则天下旨成立奉宸府,召集了一群文人,整饮酒作乐,享受着晚年的惬意。
种种迹象表明,武则天晚年一改强悍霸道、心狠手辣的作风,像是换了一个人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说,是因为武则天任用酷吏,了太多的李唐宗室与大臣,老了以后良心发现也开始注重亲情,觉得愧对于九泉之下的丈夫高宗李治。所以,一方面放弃酷吏,一方面决定还政于李唐。
也有人说,武则天一生经历了无数次斗争,王皇后、长孙无忌、李贤、裴炎、李敬业等等,一一被她打败,老了以后,她终于厌倦了争斗,想与小情人一起享受安乐的晚年。
我认为不是这些原因,武则天是一名家,虽是女性,但她的水平与历史上的任何明君相都不遑多让。伟大的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国泰民安。武则天也不例外。
文明元年(684),武则天临朝称制,开始为自立为帝做着准备。但以女性成为皇帝,以李家媳妇的身份篡位,她面临着两大困难。朝廷内外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大的军事反对就出现了两次,李敬业扬州起兵与大唐宗室起兵。当时武则天面对的重要矛盾是异己者的反对。
为此,她开告密之风,重用酷吏打击异己,将刑赏大权收归己手,将百官控制于股掌之间。加之,武则天仅将打击范围控制在文武百官,对低层官吏与百姓并没有过多的干预,甚至对广大平民百姓还颁布了很多好的政策。所以,虽然很多异己官员家破人亡,但治基础没有动摇。也使很多有识之士认识到了武则天并不是暴君。
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对武则天的声音逐渐销声匿迹。但也落下了一些后遗症,出现了两个新的矛盾:一是李氏与武氏围绕太子的争斗;二是酷吏造成皇帝与大臣之间的痕。
女性成为皇帝继承权的问题非常复杂,各说各有理,虽亲但姓李,传承不了武氏今天;侄子姓武可以继承武氏天下,但是又不亲。使武则天非常纠结,朝臣也分成两派,进行着斗争。而李唐治深入人心,狄仁杰等支持李氏的大臣明显占了上风。
此时,武则天以家的胸怀做出了立李显为太子的明智决定,实质上,这个决定注定着武周一世而亡。即便这样,武则天依然下定了决心。
如果武则天做出传位于武氏的决定,一定会激起更大规模的反对,甚至发生与兵变。如果那样,只有再次启用酷吏,甚至动用军队进行。一旦失败势必遗臭万年,即便成功也将付出巨大的代价,会动摇治基础。
再者,通过十四年的酷吏治,大臣们见到武则天就像老鼠见到猫,一个个生怕说错一句话。能够博得武则天信任的只有狄仁杰、魏元忠等寥寥几人。她虽然威望很高,实际非常孤立。再次采用激烈的政策会造成自己彻底成为孤家寡人,形不成有效的治手段。
一个伟大的家眼里从来没有个人得失,会根据局势做出顺应天命,合乎人心的决定。武则天晚年放弃酷吏,还政李唐这两项决定,消除了不安定因素,彻底解决了存在的矛盾,为自己赢得了一致的赞誉。直到长安五年,武则天病魔缠身时,还下旨赦免被冤枉的罪犯,消除酷吏的遗留问题。
长安元年本来的年号为大足,武则天改元为长安,并不是因她回到长安而改为长安,而是因为她希望国家能够长治久安,能够国泰民安。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