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如果不是二世而亡,会给隋炀帝取什么谥号?
隋朝如果不是二世而亡,会给隋炀帝取什么谥号?不清楚的网友们可以和为什么小编一起看下去。
隋炀帝的谥号,是历代皇帝中最差、最恶的。按古谥法:好内(后宫)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离德荒国曰炀。总之,“炀”这一个字就概况了杨广的荒败德、暴虐凶残等种种品行。这个谥号之差、之恶,可以等同于周人给殷商末代君主帝辛的“纣王”称谓。按谥法:残义损曰纣。
实际上,夏商周的君主称谓并不一样。夏朝的君主称“后”,殷商的君主称“帝”,周朝的君主才称“王”。按照殷商的称谓习惯,帝辛是如何也不能变成“纣王”,而最多能被称为“帝纣”(谥号,也是起源于周)。
隋炀帝虽然不是好皇帝,但“炀”这谥号也有很多不妥帖之处。如:隋炀帝好内(荒好色),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依据。根据史籍记载,隋炀帝远不如其姨表兄李渊好色。李渊在当了皇帝之后,多立妃嫔,其子女也多达四十多位(绝大多数子女都是在其当皇帝后所出生)。客观地说,即便是评“恶谥”,“厉”也要“炀”更妥帖一些(谥法:戮无辜曰厉;暴虐无亲曰厉;愎狠无礼曰厉..)。
而令人玩味的是,杨广给南朝陈后主评定的谥号就是“炀”。不曾想,这个谥号又被自己的姨表兄李渊“送”给了自己。相之下,没受过隋朝恩德、出身根的窦建德,给杨广的谥号到是较厚道一些。窦建德给杨广评定的谥号为“闵”,“闵”有同情的意思。而洛阳王世充扶持的皇泰主杨侗,给杨广评定的谥号为“明”。“明”虽有几分溢美掩过,但“明”也并非谥号(隋炀帝也的确受之有愧)。而以杨广的那些功过是非,取一个庸常的谥号肯定也不太适合。杨广身死国灭,固当受大恶之谥;身免国续,则也享受隋人的至高之谥。
那假设隋朝不是二世而亡,那大概率会给杨广取什么谥号呢?
自汉朝以后,谥号只有三个(秦朝时废除了谥号,而自汉朝建立才得以恢复),这也是列朝“太祖太宗”最常用的三个谥号(文、武、高)。“文”、“武”谥号的最早使用者,分别是周文王、周武王。而“高”谥号的最早使用者,则是汉朝的刘邦(..张晏曰:礼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刘邦),故特起名焉)。
自汉以后,实际上的创业之君,其谥号多为“高”或“武”。如:汉高帝刘邦、汉光武帝刘秀(避汉武帝刘彻的谥号)、魏武帝曹(追谥,为曹魏的奠基之君)、晋武帝司马炎(灭东吴,结束三国)、宋武帝刘裕、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陈武帝陈霸先。
而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谥号却是文皇帝,这在开国皇帝中就显得较突兀,虽说曹魏的实际开国皇帝曹丕的谥号也是文皇帝。但杨坚与曹丕却有不同,曹丕虽然是曹魏的开国皇帝,却完完全全是守成之君。曹魏的江山,可以说完全是曹打下来的,而曹丕在疆域上也的确没有非常突出的功绩。故而,曹丕追谥曹为武皇帝,而自己被谥为文皇帝再合适不过了。
杨坚出身于将门世家,曾跟从北周武帝平定北齐,而多立战功。更为重要的是,杨坚在位期间,平定了陈国,而结束了南北。可是,杨坚却被杨广谥为文皇帝。其最大可能性是,杨广想在功绩上(开疆拓土)超越过杨坚,而把武皇帝的谥号留给了自己(武皇帝高皇帝,更能突出“武功”一面,而杨坚的庙号为高祖,故杨广也会避免使用高皇帝的谥号。如晋朝有庙号高祖,而皆无谥号为高皇帝)。
杨广是一位好大喜功的君主,不安分、爱折腾,甚至对其父杨坚也有几分瞧不上(杨坚不好征伐,更希望民生安定,而对周边民族也多采用招抚手段)。杨广当皇帝之后,大兴土木,营建东都洛阳、修大运河,并频繁发动战争,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等等。杨广其实跟汉武帝刘彻较相像,都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而滥用民力。
只不过,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期,打了一次擦身而过(史载:海内虚耗,户口减半)。而继汉武帝之后的昭、宣二帝,也都堪称为贤君,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生产、安定民生的措施,才使一度陷入崩溃边缘的西汉王朝又再度恢复了一些气力,史称“昭宣中兴”。但是,却已无法逆转西汉由盛转衰的颓势。从“文景之治”到“昭宣中兴”,由此可见,这汉武霸业背后的沉重代价。
杨广却没汉武帝那么好运,不只搞丢了其父杨坚的“开皇之治”,更搞丢了大隋江山。而如果隋朝能够逃过二世而亡,杨广也大概率会收获“武皇帝”的谥号。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