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寺观是怎么挣到钱的 他们是如何养活这么多人呢

  还不知道:古时候寺观是怎么挣到钱的网友们,

  寺观的产业绝不单单是一些供耕种、租佃的田地,实际上寺观对于市场与商业的涉足之深,也许远远超出你的想象。他们的商业触角伸至种植业、纺织业、碾硙业、制盐业、制茶业、工艺品制造业、店铺业、饮食业、仓储业、药局业、金融业等行业。

  北宋东京的大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是东京城最大的商业交易中心,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古时候寺观是怎么挣到钱的 他们是如何养活这么多人呢

  其中“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绦线之类”,卖的是诸寺尼姑手工制作的工艺品。

  大相国寺内还开有饭店,“有僧惠明庖,炙猪肉尤佳”。这位叫做惠明的大相国寺和尚,厨艺高明,尤其擅长烧猪肉,以至得了一个“烧猪院”的花名。

  南宋时,江西抚州莲花寺出品的莲花纱,是驰名的奢侈品品牌,寺外纱要贵二三成:

  抚州莲花纱,都人以为暑衣,甚珍重。莲花寺尼凡四院造此纱,撚织之妙,外人不可得。一岁每院才织近百端,市供尚局,并数当路记之,以不足用。寺外人家织者甚多,往往取以充数。都人买者,亦自能别。寺外纱,其价减寺内纱什二三。

  元朝初年,隶属于全教的绛州玄都万寿宫,“辟田园,广列肆,增置水硙,凡所收入,斋厨用之余,率资营缮之费”。可知玄都万寿宫介入的产业包括农业种植(田园)、开设店铺(列肆)、经营水力磨坊(水硙)等,其收入足够支付道观的常用度与建设经费。

古时候寺观是怎么挣到钱的 他们是如何养活这么多人呢

  万寿宫

  宋元时期,水硙、水碾等手工业非常发达,代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水力生产技术。而很多水力磨坊都是寺观直接经营的,如南宋绍兴初年,乔贵妃的弟弟“治碓坊于开元寺,可得千钱之入”。此处碓坊为乔某人与开元寺合作开办。

  南宋末年,蒙古人治下的大都,西南“昔为水门,金河攸注宛然,故存引水作磨,下转巨轮。既助道门,亦利京人。磨之西偏,特起一观”。全教的掌教尹志平将这一道观命名为龙祥观。

  寺院还是中国传金融业的拓荒者。

  我们现在如果需要贷款,通常都是向银行申请。古时候没有银行,怎么贷款?找当铺。当铺是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放贷机构。而当铺所代表的古典金融机构,其实就是寺院创立的,只不过不叫“当铺”,而叫做“寺库”。

  开创寺库金融业的僧人是生活在北魏的昙曜和尚。他利用“僧抵户”所缴纳的地租“僧只粟”作为本金,“俭年出贷,丰则收入”。

古时候寺观是怎么挣到钱的 他们是如何养活这么多人呢

  宋代时,寺院开设的放贷机构又称为“长生库”。陆游对寺院设置长生库的做法颇不以为然,他说:“今僧寺库辄作库,质钱取利,谓之长生库,至为鄙恶。”不管陆游对长生库是多么看不惯,但放贷业务确实构成了北魏至唐宋时期寺院最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汉学家伯希和整理的《敦煌写本》,收录有敦煌净土寺僧侣的年度结账报告。报告显示,敦煌寺院约有三分之一的经济收入就来自放贷。

  如果我们将寺院的僧人界定为中国最早的一批金融家,我觉得是恰如其分的。

  寺院不但创设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放贷机构,他们还创新了金融制度。

  我们知道,古人借贷的常见方式是“质举”,即抵押贷款。而寺院除了质举之外,还推行“举贷”之法,即信用贷款。借贷双方签订合约,确立一种契约关系。维系这一契约的,并不是抵押物,而是个人信用。

古时候寺观是怎么挣到钱的 他们是如何养活这么多人呢

  宋代的寺院长生库还像今的银行一样吸纳存款。南宋黄震的《黄氏钞》提到一个故事:绍兴府有一位叫做孙越的读书人,幼时年贫,不过他的叔祖很赏识他,在长生库存了一笔钱,作为侄孙后参加科考的费用,“且留钱浮屠氏所谓长生库,曰:此子二十岁登第,吾不及见之矣,留此以助费。”

  我估计这个长生库应该向储户支付利息,因为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存款,长生库本身也才能够利用更多的存款放贷。如果这样,此时的长生库,跟近代银行形态已经非常接近了。

  由于寺观在实业经营乃至金融市场上占据有种种优势,因而我们不必奇怪为什么很多江湖门派都有着或者的背景。

  如《笑傲江湖》中的青城派、泰山派,都是隶属于系的;《倚天屠龙记》中的峨嵋派,则是隶属于系的。

  说到这里,你大概不会再对少林武当全教等武侠门派的经济收入抱有疑问了。

  当你看到金庸小说中的玄悲禅师、冲虚道长、全七子出场时,千万不要以为他们只是一介武夫,实际上他们很可能还是坐拥万顷不动产的大业主,开办纺织业、碾硙业、制盐业的实业家,开设商铺、饭店的商业大亨,控制了一方金融产业的早期银行家。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