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也有很穷的时候?宋仁宗时期是什么制约了宋朝的发展?
宋朝也有很穷的时候?宋仁宗时期是什么制约了宋朝的发展?今天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在我们眼里,历史上宋朝是一个经济发达的王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一个王朝。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宋朝到了宋仁宗时期,虽然表面上经济发达,但实际王朝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存在,使宋仁宗下决心进行改革。其中有两个大问题是宋仁宗必须面对的,也是很棘手的问题。
一、“三冗”问题
宋仁宗赵祯当皇帝时,宋朝处于长期的和平环境里,宋朝经济快速发展。1023年,天圣元年时,宋朝在益州设交子处,发行“交子”也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反映出当时贸易流通频繁。
虽然宋朝经济发达,但宋朝每年还要拿出数十万银两和数十万匹绢给辽夏,这些财物对宋朝是九牛一毛,但要放在宋朝整个国家公费来看,宋朝到宋仁宗时期,朝廷各项开支消费很大,宋朝已经露出种种危机。
庆历初年,宋朝出现了经济危机,而危机中典型的问题就是“三冗”问题。所谓的“三冗”就是“冗兵”、“冗官”、“冗费”等问题。据史料记载,宋仁宗在位时,宋朝的冗兵问题严重,全国有1259000军队,占到赋税的7/10之多。当然军费的增长主要应对宋夏之间的战争。宋夏战争结束后,军队员额有所减弱,但依然保持在110万人多之。巨额军费让宋朝并不富裕。
而“冗费”问题,是指皇室每年要举行各种祭祀庆典活动,还要修建寺庙,皇帝还进行各种赏赐。这些费用也很惊人。
宋朝冗官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呢?据史料记载,宋朝官员数量唐朝多几倍,唐玄宗时官员有18000人左右,到了宋仁宗时,官员数量是唐玄宗的三倍还多,达到48337人。宋仁宗时全有320多个州县,这些州县的百姓要供养20000多名官员。
宋仁宗时期的“三冗”问题,已经使宋朝国库入不敷出,表面繁荣其实很穷。面对庞大开支,宋朝除了改革,就是加大百姓的税书,让老百姓苦不堪言。据当时主管宋仁宗财政的三司使张方平说:“庆历五年取诸路盐酒商税岁课,《景德会计录》,皆增及三数倍以上。”如“景德中收商税四百五十余万贯,庆历中一千九百七十五万余贯”等,这些都说明当时宋仁宗时期面临的窘境。
宋仁宗时期的土地兼并也很严重,由于宋朝实现的自由买卖土地,公卿大臣手里有大量土地,占地千顷以上。宋仁宗末年“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为俗,重禁莫能止焉”,导致“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宋仁宗时期繁荣景象中隐忧是宋朝顽疾,制约着宋朝的发展。
二、“诡名户”问题
宋仁宗时不仅存在“三冗”问题,而且还存在“诡名户”问题,这一问题也是自五代延伸到宋朝的一个大问题。
宋朝初年,户籍问题混乱,宋太宗时期发布一条诏令,能看出当时诡名户问题的严重性“户口、赋税、账籍皆不整举,吏胥私隐税赋,坐家破逃,冒田侵耕,鬼名挟户,赋税则轻重不等,差役则劳逸不均,所申户口逃移,皆不件析,田亩税收,无由检括,斯盖官吏因循……。”
对于诡名户问题,宋朝虽然不断进行改革,完户籍制度,但官僚、吏胥及形式户互相勾结,“上下相蒙,积习成弊”,这一问题成为一痼疾。
宋仁宗时,宋朝的诡名户大量出现。因为宋朝对不同阶层和阶级规定了不同特权。宋朝规定单丁户,也就是只有一个男丁户不收税,对“女户”也就是女人当户主也免税。于是利用这一漏洞,就出现很多隐匿不报的问题,出现了“诡名挟户”、“诡名寄产”、“诡名身户”等问题。
诡名户是宋朝一个赋税对立的一个产物,由于诡名户问题的存在,导致宋朝收的税少,甚至逐渐减少,导致国库空虚。就造成了入不敷出的问题。
宋朝益严重的“诡名户”问题,使宋朝人口数严重造假,出现“户多人少”。而宋朝却没有减轻税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而佃农数量增加。
宋朝其实一直对诡名户问题很重视,进行了若干次清查。如宋仁宗时,江西进行了清查,一次查出30万隐户,其数量之大,可称得上历史之最。
元丰三年三司户部判官李琮在江南东路和两浙路清查“逃绝户”,两路127县,共括出401332户,每个县平均扩出三千多户。
但官员勾结,内部隐瞒问题严重,宋朝不可能全部查深查细。问题查出后,此后还会出现。
三、两个问题严重性
“三冗”问题与“诡名户”问题看似两个的问题,其实两者有内在关系。诡名户问题增加,导致宋朝税收减少,而税收减少后,“三冗”问题又解决不了,国家根本没有那么多钱,养这么多官员。那么官员的俸禄从何而来,当然是从老百姓手中来,于是宋朝只能再次增加税收,此举就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
当宋朝税收增加后,普通民众无力承担税赋,他们就无法生活下去,久而久之,老百姓出路很少,除了破产,就是揭竿而起。当“三冗”问题与“诡名户”问题叠加后,就导致不稳定,。老百姓生活不下去了,必然要反抗。宋徽宗时期的宋江、方腊等,就是这两个问题相互作用产生一个恶果。
我们可以换一种角度思考:北宋灭亡,其实从根上看,也是这两个问题不断相互作用,最终累积成弊病,使宋朝积重难返,灭亡也在情理之中。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