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谋士一般都是满腹经纶知晓天下事 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古时候的谋士为什么都年轻有才华呢,这是很多读者都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中国古时候历史上,少年成才的人物有很多,他们很多人年纪轻轻就已经功成名就了。尤其是在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青年才俊就更多了。
他们一般都是满腹经纶,足不出户就能够知晓天下事,如著名的诸葛亮。那么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这就要分为两部分来说了。
一、何为年轻?怎样才算是有才华?
年轻,古时候和现代定义完全不一样,现在我们一般是指18-30岁之间,而古时候16岁就成年,20岁加冠,也就是成年礼了,25岁之前可以称为青年,而之后则是大龄青年了,至于30岁以上的,怕是都可以当了,而且要自称老夫。能活到五六十都是很少的。
诸葛亮和郭嘉都是二十六七才出山的,算是大龄青年了。
至于如何才算有才华,个人认为也可以分两点来看:
1、古时候由于知识体系单一,熟读圣贤书就算是满腹经纶了。
宋朝宰相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便可治天下,所以满腹经纶相对来说要容易些,只要学习四书五经便可,那时连唐诗宋词都没有。除此之外,可读的大概就是《春秋左氏传》、《孙子兵法》以及《道德经》之类的书籍了。总是,可读的书不会太多。
可现在则完全不一样了,是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学校里要学的各科知识就够多了,课外知识更是数不甚数。再加上互联网的席卷,都不知道让人看哪个才好了。
现代的科技虽然在发展,可人类的灵魂却没有长高,思维层次跟古人根本就没法相,所以写出来的书籍深度,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2、古人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学术研究中。
因为古时候娱乐方式少,所以读书人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学术研究上。另外,饱读诗书之余跟好友探讨交流,会让他们的思维层次得到极大的升华,所以,年纪轻轻就满腹经纶,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古时候谋士是如何足不出户就知晓天下事的呢?
有句话古今通用,叫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古时候的谋士们也有自己的圈子。
如诸葛亮和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司马徽等人就经常在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并且他们也都有熟人或是亲戚在朝廷任职,想要了解信息还是较容易的。随后,他们口口相传,并加以讨论,天下事就尽在掌握中了。
况且在战乱年代,人员流动频繁,如果有心打听个事的话,相对来说还是较容易的。
当然了,这里我们不是说只有读书多才算有才华,琴棋书画、唱歌跳舞也都算,可离开了书本的才华,终究感觉少了点什么,姑且算才艺吧。
现在生活节奏太快了,知识体量也多,上了大学后就很少有那种读书的氛围了,大部分都是在玩乐中度过的,所以毕业之后也没几个敢称自己有才华。
至于完成九年义务之后就辍学的,自己又不学习的,那就是空虚寂寞老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