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武术繁荣的原因有什么?如果没有政策支持还能起来吗?

  今天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明朝武术之风盛行的原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明朝武术的繁荣拥有着很深刻的原因和经济原因,不可否认治阶级在推广武术这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即便没有这种政策支持,处于放任状态下的习武之风还是会在明朝蓬勃发展,这是为何?

  一、明朝自立国开始就大战小战不断,倡导练习武术其实是从现实出发的正确决策

  明朝治阶级阶级对民间武术是相当支持的,这一点很多史料,包括民间野史中都可以证明。这些支持不仅包括口头上的提倡,更实际付出了行动。

  早在明初的时候,朱元璋就召集军中武者前往各地指导练兵。为了提高武术传播效率,还专门编撰了《教练军士律》等武术书籍,大量刊印,广泛发行,力求能被广大底层百姓熟知,并掀起练武潮流。

  此外,明朝治阶级自身对武术也非常感兴趣。明英宗时就要求朝中官员将自家子弟在很小的时候送往专门的学堂学习武术。等到学有所成时,才能继续学习儒学等学科。

  在制度上,明代的武举制度较之唐宋更加完,除了京城以外,其它各地,尤其是前线军事重地,武学院大量开辟,武举选拔入口也大量增多,这也导致明朝学武之人越来越多,武术蔚然成风。

  明朝武举考试

  明朝治者之所以如此大力地倡导武术,其实与当时明朝的国际形势与背景有关。明朝建立之初,其对手就从南方的诸多军阀转变成了北元朝廷。北元朝廷虽然不耐打,但人家跑的快啊!

  一看打不过,立马撒丫子跑了。但是跑就跑吧,还不服气,时常到明朝的边境扰一下,一边打打秋风,一边琢磨着能不能。光自己还不够,还要把辽东半岛的女婿国也拉上了。

  这就让朱元璋不能受了,洪武一朝,朱元璋八次北伐,直接把北元朝廷给灭了。但是,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北元朝廷虽然灭了,但建立北元朝廷的蒙古族没有灭。

  蒙古本就是马背上讨生活的游牧民族,奉行“打不过就跑”战略。所以,尽管朱元璋有心“永清大漠”,但却根本无法斩除根。即便是后来的永乐大帝也只能是给予打击,无法拔除。

  除了北方的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外。南方的,东方的,本都或多或少地带给了明朝武力威胁。在明朝之后的治期间里,也多次与这些国家交战。

  明末的农民战争

  此外,除了外战,明王朝治时期的农民也是络绎不绝。从明初的广西山民叛乱到明末的李自成,明朝治的三百年期间,有记载的农民就高达近百起,而且其中不乏影响巨大的农民。

  终明一朝,战事不断,对军事人才的需要从来没有停止过。也正是因为这么严峻的历史环境,明朝治者才对武术的推广如此上心。

  二、无论是从军还是,都对士兵个人素质要求很高,在这种情况下,民间武术盛行也很正常

  除了治者的提倡和支持外,明朝武术繁荣的另一个原因是现实需要。明朝是中国古时候封建王朝中土地兼并最严重的朝代之一。

  由于明朝实行皇庄制度,皇室子弟带头土地兼并,使得有明一代,土地兼并一直都得不到有效遏制。底层农民始终挣扎在温饱线以下。这种恶劣的情况下,底层农民甚至不得不通过出卖自己的土地来逃避赋税。

明朝武术繁荣的原因有什么?如果没有政策支持还能起来吗?

  土地兼并引发的农民

  有土地的人可以卖掉土地,给大户人家做佃农奴仆来勉强苟活。但没土地的人可惨了,连做佃农奴仆的资格都没有,不得不沦为流民、盗匪,最终被朝廷剿灭。

  不过,如果这些流民或盗匪中能出一个领袖,发展成农民军,那倒是有可能多活一段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应对朝廷的讨伐,他们也会加强武术锻炼。

  既没有土地,又不想当盗匪,就只能去从军了,或者冒险出海了。

  冒险出海到是一条路,因为明朝海禁非常严格,搞海运利润极大。但同样的,出海可不单单是做生意,明时的海上,海盗横行,商盗不分家,没点本事,人家也不可能要你。底层百姓大半都是招来当打手的,这种情况下,会武术就很有必要了。

  至于从军,那就更要锻炼武术了。明朝前期实行卫所制,有专门的军户,闲时种田,战时参军,平常对武术锻炼的要求很高,不是专业的军户一般都达不到。

  明朝外患严重

  不过明英宗土木堡之变后,卫所制就已经名存实亡了。取而代之的募兵制取消了军户的,这导致底层贫民也可以加入军队,给了底层百姓一条活路。

  但是,在募兵制前期,由于各个将领都对军队战斗力极为上心,所以募兵制之下虽然招收贫民,但对贫民的武术素养同样要求极高,没有一定的武术基础,根本不可能进入军队。

  但是募兵制后期,明朝各地将领普遍推行“家丁制度”来确保军队战斗力。所以,此时对贫民的武术素养有所放松,大多都是为了招人从而向中枢讨要“人头税”。

  不过,即便是在明朝末期,募兵制也已经崩坏的情况下。由于连年战争,无论是明朝廷或是军,各方势力都对麾下士兵的武术水平重视起来。这个时期,武术再次开始繁荣。

  三、无论明朝或是王朝,地主豪强势力都是民间武术发展最大的推手,底层百姓反而都是被动接受

  其实如果熟悉历史,会发现中国古时候的各个封建王朝的习武风气都挺浓的。从先秦开始,古人就非常推崇“侠”文化,而所谓的“侠”大多又以过人的武艺为基础。这就使得先秦时期民间习武风气大盛。

明朝武术繁荣的原因有什么?如果没有政策支持还能起来吗?

  侠文化盛行

  之后,秦朝一六国,虽然短暂地禁止过“侠”,但随着秦朝的快速覆灭,继任的汉朝前期以黄老治国,后期以经学治国,对“侠”文化极为宽容,这就使得“侠”完全深入了汉民族百姓的内心。

  虽然之后历经魏晋南北朝乱世,南朝汉族文化圈的门阀之间掀起了“阴柔之风”,但等到隋唐之际,随着对外战争的益频繁,“侠”文化再次在上复兴。

  此后的历朝历代,除了元朝以外或多或少都较支持民间武术的传播,不过,虽然说是民间武学风气,但实际上,正推动武学发展的却是地主豪强。

  首先我们要明白,在中国古时候的大部分时期,底层百姓都挣扎在温饱线之下。而习武是个非常消耗营养的行为,没有足够的主食和肉类,根本支撑不起习武的消耗。所以,底层百姓是绝对没有条件习武的。

  那么,所谓“民间武学风气繁荣”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推动武学风气繁荣的根本不是底层百姓,而是地主豪绅。

  在古时候,无论哪个王朝,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土地兼并的情况。但是百姓也不是泥捏的,何况土地本就是古时候百姓安身立命的唯一途径,他们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于是,在土地兼并的过程中,为了压制底层百姓的反抗,地主豪绅都会私养大量的家丁或护院充作打手。

明朝武术繁荣的原因有什么?如果没有政策支持还能起来吗?

  土地兼并严重

  这些打手因为是用来老百姓的,所以武力值肯定是需要的。在招收时就会认选拔,挑体格好的大汉。即使是被选中了,主人家大多也不会让他们闲着。除了百姓外,一般都会进行大量的训练,以确保战斗力。

  在世道不好时,地主豪绅还会收纳大量流民或失地之人。将他们组织起来,编成护卫队,以抵抗强盗土匪的袭扰。

  在此过程中,为了提升部队战斗力,地主豪绅一般都会要求护卫队里的人习武。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地主豪绅提供足够的条件,底层百姓才拥有了习武的资格。而历朝历代之所以会给人一种“民间武学风气繁荣”的印象,大多也是因为如此。毕竟,相对于朝廷官员而言,地主豪绅也算的上是民。

  这也就是开篇为什么要说哪怕没有治者支持,明朝的武学风气依然会繁荣的原因。因为明朝恰恰是中国古时候土地兼并最严重的朝代之一。

  但是,不管明朝治者是否支持武术的学习,明朝武术繁荣的背后都影他们对底层百姓的压迫。现在的我们自然可以在这里侃侃而谈习武的好处,但对于古时候的底层百姓来说,他们绝对不希望看到一群“身怀武艺”的打手来强抢自家的土地。

  总的来说,明朝武术的繁荣很大一部分都是建立在军事需要的基础上的,它的存在几乎完全是为了服务于战争和戮。对于明朝的百姓而言,习武根本就不是自己的选择,而是无奈的接受。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